年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优秀课例

北京湿疹哪家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7.html

教师风采

朱建杭,男,年12月出生,中学一级。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年8月至今任教于义乌中学。从教以来,博学广思,认真负责,树德立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年,课例《蜀道难》在教育部首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部级优课;年编写的校本教材入选金华市第六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年担任教育部“在线会客室”第36期主讲人;其间,多篇论文荣获金华市级奖项,年荣获义乌市第十三届教坛新秀。

(朱建杭老师教学视频一)

(朱建杭老师教学视频二)

《叙述就是选择》教学设计

标题标题

专题内涵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借助小说、通讯新闻和图片等丰富多样的体裁,让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从而珍惜和平。

教材分析

《百合花》《落日》《图片两组》三篇课文文体类别不同,都有各自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这正好体现了专题导语中的“叙述就是选择”的表述,可以此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来积累言语活动经验,在不同的语言材料间发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叙述角度决定着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其次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从特殊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语言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典型问题。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从对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出发,梳理与探究作者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进而体验“发现-毁灭-再发现”“我在-我看-我写-我思”等创作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首先通过感受和体验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学会欣赏和评价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母语独特的魅力;其次借助文本研习,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珍惜美的能力。

评价要求

1.学生能找到不同作品的不同叙述角度,并认识到叙述角度对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的决定作用。

2.学生能找到文本中通过叙述呈现的“美”,体会其对文章主旨表达的作用,并借助诵读活动品味“美”、感受“美”被毁灭的“悲”。

3.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在真实情境中站在特殊立场运用语言解决典型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两幅作品参加‘遭遇战争’主题摄影作品展,为你最欣赏的作品投票并说明理由。”

(二)梳理感知

对照以下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这部分作为预习任务,在课前完成。

(三)探究文本

1.《百合花》中的“我”是谁,拥有什么身份?

明确:一名接受了战斗辅助任务的文艺女兵。由此,决定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的人物和经历的过程。

2.作者选择让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多处景物描写和对人物关系的叙述,体现了“我”对生活中的“美”的发现与欣赏,这是从其他人物角度不易表现之处。

3.情境任务:为上文找出的几处句子加语气词,并说明原因。

4.题目为《百合花》,请你找出文中三处有关百合花被的描写,并探究每处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做嫁妆用的被子,上面绣上百合花是为了朴素简单的祝愿——百年好合;铺在门板上的被子,是对子弟兵的大力支持;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被子,是对生命逝去的哀悼与纪念。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小说,但它没有正面去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一个中秋佳节,写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作者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情怀去写残酷的战争,表现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的人性美。小说故事的叙述和主题的表达,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叙述视角,那就是文中的“我”。

5.对比《落日》中的“我”,《落日》作为一篇新闻通讯,为什么会有”我“的出现。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此环节探究新闻通讯中的”我“代表的是一种立场和态度。

(四)表达运用

投影图片二组中的图二和图三,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和平纪念馆”的一名公益讲解员

1.请你为一位盲人游客细致描述两幅摄影作品。

2.请同他分享你对这两幅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3.当你发现这是一位日本游客,你又打算和他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首先要求学生能站在摄影者的角度,理解摄影作品的主题;其次,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观点和立场。

专题设计

专题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议题的群文阅读来积累言语活动经验,从“叙述角度”出发,认识叙述角度选择的重要作用;从“手法运用”出发,体会不同表现手法对于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的特殊作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从特殊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语言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典型问题。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在辨识、分析、比较和归纳基本的语言现象与文学现象的基础上,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3.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通过感受和体验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学会欣赏和评价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母语独特的魅力。

评价标准

1.学生能找到不同作品的不同叙述角度,并认识到叙述角度对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的决定作用。

2.学生能通过对不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认识到表现手法之间的区别,以及表现手法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后的特殊作用,并进而运用1-2种手法解决典型问题

3.学生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体会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悲惨的遭遇

学生自读课文《一个人的遭遇》《百合花》《图片两组》,以《一个人的遭遇》和《图片两组》为主。

1.文本探讨《一个人的遭遇》,研讨时分为五个组,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文本研讨。

(1)索科洛夫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2)索科洛夫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三到四处分析。(3)索科洛夫经历战争之后,他有哪些独到的内心感触?你怎么看待这些感触?为索科洛夫写一段字左右的评语。

2.结合文本,通过补叙的手法,发挥合理的想象,还原凡尼亚的经历。

3.观察图片两组,给两组图片,八幅图分专栏,并拟取专栏名。为每幅图片加上标题,并配一个字以内的解说词,课上进行交流和评点。

二、选择的艺术(即《叙述就是选择》,见上文简案)

三、手法的精彩

《百合花》《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改编小说剧本等活动,分析文本在场景设置,手法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精彩之处。

四、实践课

课外观看《辛德勒名单》,阅读《辛德勒名单》剧本,课上摘取精彩的片段,赏析镜头的语言。围绕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五、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互联网,集体参观2-4个二战的网上纪念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举办红色革命文学读书会。

周晓天

老师评课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教学设计就是选择

——朱建杭老师《叙述就是选择》简评

本课以“叙述就是选择”为题,整合了《百合花》《落日》《图片两组》三篇课文,就“叙述视角”问题带领学生展开研读和探究,课堂亮点纷呈:

一、恰切的定位――以典型任务统整教学资源

课堂定位恰切,以叙述视角的探究为典型任务,有效统整了三篇文章。《百合花》选择用“我”这个人物作为视角来叙述故事,其中的“我”既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落日》选择用第一人称“我”,“我”不仅仅是作者,也不仅仅是一名记者,更是祖国的象征。《图片两组》则选择用镜头记录战争,表现作者对战争的控诉。选择“叙述视角”作为教学内容的定位,完善了“专题整体教学”,无疑是恰当的、准确的。

二、准确的落点——以情境创设实现文本细读

面对三篇题材、形式各不相同的文本,如何创设情境实现文本细读,这堂课处理的相当精简扼要。比如学习《百合花》,老师设问:“作者通过“我”这个文艺女兵,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选择了小说第4段和第11段作为细读对象,接着追问“这些景物描写,给你什么感觉?”让学生静心体味文本,可谓浅入深出,恰当明了。又如《落日》学习中,教师提取文中第1、2段和第14、15段这些含有“我”“中华民族”“我们”等人称的段落,引导学生咀嚼文字,理解内涵。

三、多元的活动――以学生主体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学习”。本课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兹举两例:《百合花》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为文中找出的几处句子加上语气词“哎”,你会加在哪里,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过程既让学生品味了语言的精妙,领会了语言思维的内在逻辑,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字如何恰当地体现“这个人物的这种情感”,这还是“叙述视角”的作用。《图片两组》学习中的活动设计:“如果你是“和平纪念馆”的一名公益讲解员,请为盲人游客描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是一个非常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

两点商榷

一、课堂内在逻辑略有缺失。《百合花》“找出文中三处有关百合花被的描写,并探究每处表达什么感情”这一环节似与本堂课“叙述视角”的整体任务有所游离。二、教师助力形式相对单调。整节课处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循环,学生主动性不足,思维的提升和拓展方面略有欠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zyjr/6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