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pf/a_6169140.html
年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评审观摩学习(三)
年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评审与观摩
活动主题: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
课堂时间:年10月30日上午
课堂地点:慈溪中学
文学与新闻作品中的战争表达
执教者:杭州林晓芳
第4课时小说与图片新闻的动人力量
一、从“解惑”入手
师:咱们昨天在预习的时候,有同学提出疑问,他不理解新媳妇最后的一些反应和举动。来,这位女生,请读一下产生疑问的段落。
生:刚开始,新媳妇做“我”的下手,后来,通讯死的时候,虔诚地为他擦拭身体,害羞就不存在了,就觉得这种变化太突兀。
师:能不能为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圈划一下。
生:53、54、55段。生朗读。
师:还有个语段特别经典,56段。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56段。
师生齐读。
类似刚才那位同学疑问的举手。觉得能解释通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对小通讯员的崇敬。
生:我觉得新媳妇看到通讯员为救担架员牺牲了他的生命,感到十分痛惜。
师:我们有了两种可以解释的通的新媳妇的情感:一种是崇敬、一种是痛惜,还有吗?
生:还有感动。
师:她夺过被子也好,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也好,或者把被子平展展铺在棺材底以及半条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都可以解释的通。还有哪位同学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新媳妇和这个通讯员是别样的关系的,他们是夫妻关系。所以她在最后才有那么激烈的举动,在通讯员死后才会那么感动,那么悲伤,把被子给他盖上。
师:你在讲这种关系的时候,下面的同学有异样的感觉,你来说说。
生:没有夫妻关系。之前去借被子时,他说,通讯员一直在前线,新媳妇是三天前刚刚进门的。
生:通讯员只有19岁,家里只有娘、爹、妹妹,绯红了脸,忸怩,说明他还没娶媳妇。
师读21段,进一步找到“摇了摇头”这一佐证。
二、从“细节”析文
师:刚刚同学们都是通过小说当中的细节来把握人物的,那么,还有哪些细节打动你?
生:第50段。小通讯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拯救十几个担架员,那种奉献、无私的牺牲精神。
师:才19岁,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可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的逝去,让我们动容。
生:45段。生朗读。还有第一段,指出了是中秋。
师:你找到了前后呼应的段落
生:这一天是中秋,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了。
生:57段。被子的细节。前面只是百合花,这里是枣红底色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更仔细,这段话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在战争年代很多人平凡,不为人所知,却为了和平而牺牲。
师:记录关键词,平凡。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凡人,为了和平。小说中说,百合花象征着纯洁与感情,什么纯洁,什么感情。
生:很纯粹。
师:哪些看得出纯粹,哪些细节?
生:17段,大军北撤是我自己跟来的,自己主动的。
师: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在关于小通讯员很天真很纯粹非常稚气的时候,对这个人物也有一些细节描写。
生:40段。阳光的少年的感觉。
师:从哪些词里感受出来的?
生:“给你开饭了”这句话,然后加一个感叹号。向我敬个礼,就跑了,很活脱的一个形象。其实后面有进行对比。
师:刚刚说到,对比,哪里?
生:呼应。55段。呼应馒头。之前给我馒头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阳光的少年,现在躺在这里是坚硬的冰冷的尸体。鲜明的情感的对比,作者悲伤痛苦的感情。
师: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小说中弥漫着浓浓的悲伤氛围。
生:40段。野菊花第7段树枝。枪筒与野菊花是不同世界的东西。枪筒代表的是战争,野菊花代表和谐与美好,体现对和平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通过细节,美好与残酷一并呈现了出来。还有吗?
生:我要补充刚才自己说的,通过刚刚前面几位同学说的,有所启发。45段这里还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还有第4段,野菊花和树枝,表现在战争中人们仍然对和平抱有向往。
师:而且正义的战争可能守护和平,把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连贯起来看一看。我们一起来读第4段、45段。这些语段能删掉吗?
生:不能删。这些语段是在战争中穿插的美好事物。
师:很好,美好的事物,关于环境,对故乡的回忆。浪漫、诗意、美好,似乎跟硝烟是无关的。
生:几句容易忽略的。12-20段,关于年龄近况的询问。这里写到这个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的生命,背井离乡,又是家中的顶梁柱,没娶媳妇,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年华。后文第55段,有三个我想,语意一层层加强递进,写出了我对通讯员的思念,更显沉重,那么一个生龙活虎的通讯员就是在最好的年华里因战争牺牲,生命的逝去恍惚如梦,有一种不真实之感,但战争是冰冷而残酷的,就更显出对战争的厌恶。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你找到了人物描写的细节,从而来把握人物的形象,还有没同学要讲的?
生:43段。反常的写法。月亮人们都是认为美好的,可这里说“憎恶”。
师:但是前面明明说“天黑了,天边一轮满月。”
生:“我”对这个月亮的憎恶,是因为它有利于敌人的攻击,有利于战争,而我是一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人,所以对月亮憎恶。
师:你的意思是这里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生:我找到的是作者的感情变化。第5段,我开始对通讯员生起气来,走了一会后,对通讯员发生了兴趣,第11段,知道是同乡,对他亲热起来,47段,在乎通讯员。对通讯员感情的递进与升华,更能打动人。
生:通讯员衣服的破洞。第33段、51段、54段,相互呼应,为新媳妇情感的转变做了铺垫。更能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逝去的痛心与崇敬。
三、从“焦点”读图
师:刚刚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我们发现,细节,是潜藏在小说文本褶皱当中的密语。那么图片呢?是否也有诉说这样秘密的道具呢?请大家看《图片两组》
同桌交流,你看到这些图片,你第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