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讲话及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研究、论证“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与意义,年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贵州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大学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先生、法国人类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德·卢穆雷先生、南非金山大学克拉克和库曼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发来了书面意见或通过视频参与了会议。这是“郧县人”化石出土30年来在郧阳区举行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是“郧县人”研究及相关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现将研讨成果和专家们的观点、建议以会议共识与倡议的形式公布于众。
倡议书全文如下:
关于古人类遗产研究、保护
与利用的共识和倡议
一、有关“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共识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知名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地,是郧阳乃至江汉地区远古人类的家园。这里出土2具近乎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这些材料是研究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扩散和东方古人群生存、演化及其后续发展的珍贵科学资源,对于延伸华夏大地的历史轴线十分重要。在遗址周边还坐落着梅铺、白龙洞和黄龙洞等古人类遗址,在汉江流域还分布着众多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存表明郧阳地区和汉江流域是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优选地和活动中心,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化和生存发展,开展历史和爱国教育,传播科学和历史知识,拓展文旅资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和社会意义。
二、对“郧县人”遗址及相关遗产的保护呼吁
由于诸多因素,目前对“郧县人”遗址和相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应该加以改进和强化。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政策,切实落实“郧县人”遗址保护规划中制定的保护、管理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划拨专门的保护与管理经费,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鉴于遗址部分区域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库蓄水的影响,国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优先安排学堂梁子遗址库岸防护工程,根据发掘、研究和建设、发展需要,预留相应的空间并采取切实措施使遗址本体和相关资源免遭损毁、蚕食。
对于郧阳地区其他的遗址和文物-文化资源,也应加大保护与管理力度,不使珍贵的史前与历史遗产因现代建设和自然因素遭受破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阳淹没区在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但目前对这些材料在库房、设施与装备诸方面不能满足安全保护、有效珍藏的需要,建议国家及省市部门加以
“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11月2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