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观后

美国著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品位上追求的是什么,就必须亲自看看这个城市。”想了解一座城市和它的建筑,就要实地去看看、去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近年常去国外旅游,在一些非常传统古老的城市中发现穿插着不少现代新建筑,当然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要求而建设的,停下脚步仔细研究,有的利用一些传统建筑因素与传统街道融合;有的建筑就完全不顾周围的环境而追求自己的风格,利用与传统建筑的反差、对比而突出自己,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还有的两者结合,既有碰撞也有融合,远看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周围环境,近看却融于传统建筑中,丝毫不感觉有违和感。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就是一座这样的现代建筑(甚至于可以称为未来建筑)。

年盛夏,几个朋友相约自驾游奥地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驾车到达格拉茨时已接近黄昏,于是赶紧登上城堡山观看日落,在山顶俯瞰整个格拉茨小城时,在一片传统建筑的红色屋顶的海洋中,突然镜头里出现一坐黑色的形状怪异的现代建筑,赶紧上网一查,原来是著名的格拉茨美术馆,就特别留意,并在第二天早上专门去观赏,边看边思考,很有感触,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格拉茨格拉茨(Graz)十世纪开始建小城堡,年建小镇。目前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奥地利第二大省的省会。在17-18世纪已发展成为区域贸易中心,19世纪起发展迅速。Graz词来源于斯拉夫语,原意为小城堡,从建堡至今已经有多年历史了。这座文艺复兴的小城镇目前是中欧保护最完善的古城镇,完好地保持着古老的城镇风貌,据说其基本格局早在年建镇前就已形成,是欧洲现存的最大中世纪内城,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建筑遍布城内。数百年来,格拉茨一直是欧洲各种文化和思想流派交汇的地方,历史上罗马人、斯拉夫人和日尔曼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年,格拉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英国建筑师、教授、作家,在60年代曾经创立了希望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他的最著名理论是“插入城市”(ThePlug-InCity),刚刚提出就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与加文·罗伯森(GavinRobotham)共同创办了CRAB工作室(CRABStudio)。目前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BartlettSchoolofArchitecture)长期就任院长,并被全球多个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继续培育下一代建筑师。用建筑师自己的话说,他所设计的建筑作品是“抒情的、技术的、机械的,甚至有些哥特式的。”

格拉茨美术馆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Graz)是一座外形看上去具有强烈的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有人觉得它像一艘奇形怪状的潜艇,也有人觉得它是浮出水面的“有鳃大型水下生物”。外表面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好的外星蓝色精灵”。

美术馆于年开工建设,年竣工并对市民开放,总投资约万英镑。整个建筑共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肚子”,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喷嘴”,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既“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针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这一部分是在年的老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

美术馆地上三层,以大空间为主,主要展览空间在三层,整个展览大厅内部无承重柱,由屋顶探出的15根“喷嘴”提供大厅所需要的部分日常照明。建筑内部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随行走慢慢地被吸到“肚子”部分的展厅中,营造出一种被艺术吞没的戏剧效果,给人十分新颖独特的感受。

实地感受让我们先了解下总图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图1是从谷歌地图上的截图,格拉茨美术馆东侧紧临穆尔河,隔河与格拉茨城的制高点“城堡山”遥相呼应。图2能清晰地看到美术馆三面临街,南面为一组十八世纪的古建筑,沿街的一栋经改造用作售票、接待等功能,而其它呈L形旧建筑则与新建筑互相咬合在一起,可能是建筑师考虑新建与现有建筑在总图上的拓扑关系。

图1美术馆位置

图2美术馆鸟瞰

图3、4是站在城堡山上看格拉茨小镇的全景,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红瓦的古建筑,远处有些高层现代建筑,而在一片红屋顶中间也有零星的现代建筑插建其中,但基本上都与古建筑相融合在一起,而唯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格拉茨美术馆,无论从形态、色彩、材料上都显得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成为格拉茨的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网络上是这样评价格拉茨美术馆的:“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

从城堡山下来跨过穆尔河,近距离地观看美术馆给人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宜人的尺度(图5)、柔和的材料表面(图6)没有造成与周围环境的违和感,周边古建筑通过玻璃幕墙的反映消融了现代建筑材料带来的冲突(图7-14)。

图5美术馆沿主街外观

图6休闲吧细部

图7侧街外观

图8后勤出口

图9沿街细部

图10沿街幕墙

图11球形幕墙细节处理

图13背面处理

图14内街

室内临街侧全部是大落地玻璃处理,从内看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图15-16)。室内装修风格和整个建筑统一,顶层大厅采用管道式采光,夸张的外形和功能的实用性高度吻合(图17)。图18是装置在室外的金属模型,细看发现上面还有盲文,细节处理非常人性化。

反思现在国内建设一方面大规模的开发,拆除破坏传统建筑和宜人的街道;另一方面各个城市出现大量的仿古建筑或仿古街。给人的感觉是传统和现代建筑是对立的,不能共存。而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本人认为一座好的城市一定要保持它的“天性”,要发掘其本身的传统特色,对于需要发展的旧城除了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及那些体现文化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街道、河巷外,还要精心设计适合现代居民生活的现代建筑,无论是从远观、近看、材料、色彩、体形、技术等等都要细细琢磨,既要有时代感又与传统建筑融合统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zyjr/4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