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说的是耳朵里的“石头”掉下来了?
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
“石头”掉下来怎么会晕?
晕得不行又该怎么办?
很多人对于耳石症可能一头雾水,觉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
其实耳石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疾病。
什么是耳石症?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
耳石在一些诱因比如外伤、高热,或者年龄因素器官功能退化可能会脱落,脱落后的耳石在耳石器的内淋巴液中随体位滚动,当进入半规管中在一定的位置就会诱发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症状,就形成耳石症。
顾名思义:
第一,这是种良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眩晕、恶心、等不适外,不会对身体其余系统造成危害。
第二,这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一般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过几秒钟到几分钟。
第三,这个病的发作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一般多在低头、翻身、转身等某个特定体位出现。
耳石症的“石头”是什么东西?
每个耳朵内部,除了负责听力的耳蜗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前庭功能的器官,称为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把椭圆囊斑局部放大,可以看到耳石膜上覆盖的耳石,也就是耳朵里的“石头”。
↓↓↓↓↓↓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半规管前后都与椭圆囊相通,而且三个半规管前面具有膨隆,称为半规管壶腹。
椭圆囊斑上脱落的耳石,会通过半规管壶腹进入到半规管内。
从解剖位置上看,耳石最容易进入后半规管,其次是外半规管,很少能进入到上半规管。
耳石症主要表现
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秒钟。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然出现,甚至有的在做美容时、医院做B超或CT时突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幼儿及儿童却极为罕见,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头懵、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单纯的耳石症不可危机病人生命,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复发率小,不必过于担忧。
耳石症的临床特征
1、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
2、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
3、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如果眩晕持续超过3分钟基本不用考虑耳石症了),可伴恶心及呕吐,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
耳石症的第一次发病多是凌晨或者早晨9点之前,临床起来上厕所或是早晨起床时发病。
耳朵里的“石头”怎么会掉下来?
平时这个“石头”是被固定住的,无关紧要也无伤大雅,是正常结构。
但是当头部受损,或者内耳供血障碍,这个石头就掉下来,跑到半规管里面诱发眩晕发作。
因为它这个耳石是附着于内耳前庭器官里面的一个正常结构,所以不需要取出来的。
耳石症是如何确诊的呢?
平时这个“石头”是被固定住的,无关紧要也无伤大雅,是正常结构。
但是当头部受损,或者内耳供血障碍,这个石头就掉下来,跑到半规管里面诱发眩晕发作。
因为它这个耳石是附着于内耳前庭器官里面的一个正常结构,所以不需要取出来的。
耳石症如何治疗?
耳石症虽发作剧烈,但相对于其他眩晕,它的治疗很简单。通常不需服药,只需专业医师手法复位治疗,复位成功后,眩晕感即刻消失。
通常,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可以获得完全缓解,不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部分患者复位后可能残留头部的昏沉不适感,经药物治疗并辅助锻炼(如跑步、快走、跳舞等)后,1周左右症状可以完全消失,无需担心。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复发,发生率尚不明确,但多次发作并不会改变“耳石症”所具有的良性病程,所以无需担心,只要在发生医院就诊即可。
而如果没有发作,那么可以无视它的存在,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耳石症”的病史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耳石症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低头族”、“手机控”得耳石症的越来越多了。长期低头的动作影响到了耳朵的供血,当人突然改变头位的姿势,耳石常常会脱落。经常在电脑前低头工作以及经常低头玩手机的年轻人,猛地抬头瞬间极易因为动作的改变导致耳石症的发作。因此,“低头族”、“手机控”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时别大意,医院就诊。
医院眩晕中心—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院办公室(宣传科)编辑发布
策划:李文兵
编辑、校对:李海燕陈姝羽
投稿邮箱:
cwxrmyyx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