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座坟,住着我北方的情人作家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年4月4日-年3月3日),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年开始发表小说,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国小学教师,因轻信当时政府的宣传,背井离乡来到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希望能在当地发财。但父亲在玛格丽特年幼时就因病告别了人世,留下母亲玛丽·多纳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抚养3个孩子,家境非常贫寒。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他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
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两个人都爱上了对方。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先后离开了她。直到她70岁时,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成为了她的最后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
写作特点有人说,杜拉斯的作品表现了淫妇荡女的世界,其实并不尽然。在通常谓况下,杜拉斯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几乎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之人。
对绝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文学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主题,而且其他许多主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之服务的。尽管杜拉斯曾经宣称,她已经一点不喜欢谈论爱情了,爱情已不再使她感兴趣了。但我们发现,为爱所困的杜拉斯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绝对爱情的寻求。在她后期的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情人》里,绝对爱情似乎完全被性爱、肉欲所取代。杜拉斯的爱情观是独特的,在她的精神世界里、爱情能够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够通过"我"对他者的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杜拉斯心里明白爱情是不会主动送上门的、必须自己去寻求,尤其是绝对爱情有时只有"第一次"。
杜拉斯选择了对欲望本原的回归,试图通过性爱的宣泄,剥离出爱的原欲,将爱情最原始的快乐交还给人类。在杜拉斯看来,也许这种没有了道德束缚的近乎纯洁的欲望,才是爱最核心的本质。杜拉斯对身体言说的坦率不仅体现在男女性爱,还涉足了其他更为严格的禁忌,在内容上呈现出极为先锋的姿态。如对同性的欲望。
尽管杜拉斯对欲望的追寻最终走向了虚无,但她的深刻之处,在于人格从紧紧束缚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来,交还给绝望却永恒的欲望本身,使人退却、惊惧的犯罪感被纯洁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归原本属于自己的欢乐,无拘无束地继续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类把恶赋予了欲望。在作家中,描写欲望的并不少;金钱、情欲,但大都陷于疏常,缺乏杜拉斯对人性的深层探索,她写出的是纯沽无辜的欲望,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美。确实,人首先是具有肉身实在的人,而生命的存在首先且一直是肉身的存在。控制生命之放,只会让生命枯萎,灭绝肉身的欲望便意味着生命的消亡。因而,杜拉斯的小说中同时透射着厚颜无耻与纯洁无理的光耀,回避着思维中惯有的理解,却在它所贯通的深度达到了广泛的接纳。
杜拉斯本人虽然在谈话中否认自己是女权运动的领袖,但她确实参加过争取女性权利的各种活动。"我写作不是为了写女人,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自己,写那个穿越了多少个世纪中的我自己"。从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女权主义作家,但是她确实在书中写了众多跟她一样的女人,她"总是作为女人来面对一切,来看待无论什么问题"。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吸引大量女性批评目光的主要原因。
人物评价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者是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莫迪亚诺,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家王小波
中法两国文化相契的地方比较多,可以说杜拉斯和罗兰·巴特是其中的通道。——作家孙甘露
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风格的魅力之所在:意指的震颤波动。——法国的评论家米雷尔·卡勒—格鲁贝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