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粽子点雄黄沐兰汤hellip

  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缭绕着端午节的,不只有粽叶与糯米的香气,文化味儿更是成为桐乡市这一传统节日的主调。

  今天(5月28日)上午,桐乡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展示展演活动在崇福镇东安村森利园举行。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更是进行了“提档升级”,活动内容更丰富,市民参与度更广泛。现场不仅有端午裹粽大赛、尝端午百家“强身”饭、民间饰物展示、赏端午传统戏剧等传统活动项目,还有旱地龙舟竞渡体验、民俗礼仪体验、民俗游园活动等传承教学表演、互动学习等活动,让市民感受富有桐乡特色的端午文化,享受浓郁的民俗气息。

裹粽大赛、百家饭

这里有“最美味”的端午美食

  粽子,成为很多人牵系端午这个节日最强烈的记忆。这不,桐乡市“文化礼堂”端午裹粽大赛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一盆拌有五花肉的酱油色糯米、一盆放有赤豆的白糯米、若干箬叶……高桥镇民间裹粽高手吴凤仙面前的桌子上,这些材料整齐有序地排放着。只见她先将箬叶绕成一个尖尖的碗状,放入适量的糯米,然后放入各种馅料,再盖上一层糯米,用箬叶将糯米包裹住,最后用线缠绕,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一个四头尖尖的粽子就裹好了。“3分钟12个四角粽!”当听到这个成绩时,观众群中发出了阵阵惊叹。

  而在场地的另一边,一群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首次加入了青年裹粽擂台赛。年轻人会裹粽子么?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但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打消了疑虑。来自乌镇的王彬霞正是其中一位参赛者,别看她只有22岁,绕箬叶、放糯米,绕线……裹起粽子来却一点也不生疏,“这都是跟奶奶学的。”她边裹边说道。还在杭州上大学的她听说有这么一场活动,特地赶回来参加。“作为青年人,我们更有义务扛起传统文化的大旗。”传承传统民俗,留住文化之根、非遗之魂,正是该活动的意义所在。

  这边的粽香还未散去,那边的饭香已经弥漫开来。素不相识的市民带着各种食材,共煮百家饭。在一字排开的灶台上,大家切菜、煮饭,忙得不亦乐乎。来自振东新区的朱梅芬这是第二次带队参加活动了,在她看来,能烧一锅百家饭给大伙儿品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都说百家饭寓意着祛病强健、好运连连的祝福,我们这锅饭可丰盛啦,有五花肉、香肠、豌豆、玉米、胡萝卜等,待会儿一定要来尝一尝哦!”她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点雄黄、沐兰汤、“端午宝宝”秀

这里有“最桐乡”的端午民俗

  舞龙舞狮游园表演、唱起桐乡花鼓戏、体验旱地龙舟的乐趣……这场端午文化盛宴充满了传统气息。

  穿上五毒衣、虎头鞋,戴上虎头帽,挂上历本袋,一个个萌态十足的“端午宝宝”出场了。来自河山的范瑜萧只有8个月大,在妈妈的带领下完成了“人生首秀”,“这是宝宝第一次过端午,想带她来感受下传统文化的氛围。”妈妈陆江红说。

  而在场地的另一边,红红的绳子系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端午饰品高高挂起,有虎头帽、香包、历本袋……这是崇福镇端午民间饰物展示区。这些民间饰品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农历五月小朋友是不能理发的,到了端午还要穿上五毒衣和虎头帽……”市民周红边看边讲解给儿子听。

  崇福镇利顺村58岁的平敏仙是一位民间手工艺人。她做的虎头帽,帽子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布缝上一张威武的老虎脸,虎眼圆瞪,虎须四射,虎齿外露,虎尾上翘,虎额上“王”字闪耀。平敏仙说,光是老虎脸就要花上好些功夫来缝制呢!而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女儿也拾起了绣花针,加入了传统饰品制作的行列,“这是民间的传统,不能丢!”她说道。

  文化使者张福荣给孩子们眉心间点雄黄,身着汉服的姑娘用蘸了艾叶水的菖蒲草,轻轻拂拭来往人们的双手……点雄黄、沐兰汤,这似乎也已经成为桐乡人心中一个端午文化符号。“连着三年,我每次都会带孩子来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桐乡的乡风民俗,如今这已成为我们家过端午的必备节目了。”作为忠实粉丝,市民徐明不住地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点赞。

  而今年也是端午民俗展演首次回归民间。“传统习俗来自民间,有了前两届的基础,第三届我们就希望让它回归民间,让活动更具乡土气息和民间气息。”桐乡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褚红斌说,持续开展民俗活动,在让市民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桐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

  褚红斌透露,除了端午节之外,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也将纷纷回归民间在各镇(街道)落地,未来将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眼光来整合资源,着力塑造“文化+旅游+非遗”的模式,打造具有桐乡特色的节日文化品牌。

看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小布罗列了一些咱们桐乡的端午习俗,

来看看有几个是你知道的!

端午到,孩子笑,香袋“王字”艾虎帽。

过端午,祭伍子,千家万户裹粽子。

端午边,百虫生,喝杯雄黄解毒气。

度端午,看赛舟,芝村看到双庙渚。

端午节,驱邪秽,家家门上插菖蒲。

端午后,盛夏至,买好蒲扇赶蚊子。

虎头帽和香囊

  过去人们对农历五月不大喜欢,说它是“恶月”,认为这是个五毒丛生的月份。因此当奶奶、外婆的都要给孙子、外孙做一顶老虎头帽,做一双虎头鞋子,还得做几个香囊,用红丝线穿起来,让孩子佩戴在身上用以驱瘟辟邪。考究的人家还用红线穿起一只只小粽子或菱角样子的香囊挂在眠床的帐钩上,用以辟邪。她们往往离端午节半个把月时,就忙着从箱厨角落里寻出来五颜六色的碎布或碎绸片,去药店里面买一包羼起了雄黄、苍术、香草的药料回来,做成香囊。这香囊有方、圆、锥形,外面用丝线绣起花卉鸟兽图案,争奇斗巧。

裹粽子

  端午节前一天,要裹粽子,有肉粽、豆沙粽、赤豆粽、枣子粽,也有把米在老碱水里稍浸一会儿,裹出来的叫碱水粽,吃起来有一股特别的清香。粽子的形状各式各样,有枕头形的、秤砣形的,还有形似奶奶一双“小脚”的尖脚棕。

挂三草

  端午节一早,一户户人家会先把钟馗的神像请出来,供在照壁上。钟馗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脚蹬朝靴,手持宝剑,满脸络腮胡子,模样看起来吓人兮兮,但人们公认他有一身捉鬼的本事,就恭请他出来驱鬼辟邪,保佑平安。每户人家门框上方还要悬挂三草——菖蒲草、八角刺藜(一种叶子八个角长尖刺的长绿灌木)和大蒜头,也为驱鬼辟邪。《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看来一切邪恶之鬼都畏惧凌厉之气,正气在处,无不销声匿迹。

吃五黄

  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大人在吃雄黄酒同时还会用手指头蘸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上,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老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要借借它的威风,威慑邪神祟鬼。食五黄是为了对付五毒——蝎子、蛇、蜘蛛、蜈蚣、癞蛤蟆。

打闷烟

  也叫"打蚊烟”,石门一带乡村的农家每在端午节中午,会在堂屋正中放好一只炭火钵头,在钵头底放一把平时的烧柴豆荚梗,点燃,然后放进艾蒿和“蚊子草”——此草因花形似蚊得名,蒲扇力扇,待浓烟滚滚升腾即把钵头捧至卧室、猪羊棚头,又扇,使卧室和猪羊棚熏烟弥漫满室,这就是俗称打闷烟。据说这端午打了“闷烟”,入夏就少蚊子和蛇虫“百脚”(蜈蚣)。

蜘蛛煨蛋

  在桐乡,还有端午给孩子吃“蜘蛛煨蛋”的风俗。取一个青壳鸭蛋,打一小孔,塞进一只蜘蛛。在火钵头里放进蚕豆壳、蚊子草、癞蛤蟆草,点燃后,放进鸭蛋,待烟消火熄,鸭蛋已熟,将蜘蛛挑去,给孩子吃。据说吃了这样的蛋,夏天不会生痱子和疮疖。

听完介绍,

是不是觉得“涨知识”了,

让我们一起过个传统端午佳节吧!

为这场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端午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czjs/3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