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的巴西—秘鲁“两洋铁路”是中拉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促进拉美一体化,降低沿线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善物流条件、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增长。但是,由于在技术、成本和环保方面存在一定挑战,“两洋铁路”尚处于研究之中,进展缓慢。巴西和秘鲁政府政权更迭后,该项目的建设前景更加黯淡。未来,中国应该在双边和多边政策沟通、参与建设合作模式、加强金融合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突破,促使该项目向前推进。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拉美地区特殊的出口结构对基础设施质量要求较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通过产业投资和金融合作等渠道,实现中国优势产业进入拉美,与当地丰富的资源相结合将推动中拉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产能合作”的基本含义是中国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其他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以提高有关合作对象国的自主生产和发展能力。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巨大需求为中拉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近年来,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积极开展“高铁外交”。丰富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成为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的坚实基础,拉美地区长期铁路建设能力不足成为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的市场条件。中国帮助拉美各国修建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可拉近彼此间关系,加深战略合作;同时,合作修建铁路有助于中国从拉美更便捷地运输所需各种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和大豆等。但是,中国把高铁技术当作“黄金名片”、以带动一波全球基建出口潮的同时,也遇到了阻力。
目前,国外对于中国参与建设“两洋铁路”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大多在论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为拉美地区融资等内容时有所提及。国内对于“两洋铁路”的学术研究也不多见。樊一江认为巴西—秘鲁“两洋铁路”是中拉经济合作的新引擎。谢文泽在“一带一路”视角下分析了中国和南美洲的铁路合作,认为中国与南美国家应该积极开展铁路路网规划和建设合作。孙海泳分析了“两洋铁路”的地缘经济意义并提出了中国参与建设的对策建议。无论是国外学术界还是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参与“两洋铁路”建设的研究均不够完善,大多从合作的意义进行分析,没有在线路规划和选择的基础上分析面临的各种困难。此外,秘鲁和巴西年均发生了政权更迭,这将给需要巨额成本支出的铁路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南美大陆“两洋铁路”源起的历史出发,详细分析中国计划参与建设的“两洋铁路”的线路规划。在明确线路选择的基础上,从中国参与建设的意义和困难两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分析面临的困难并探讨中国参与该铁路建设的突破口。
第三部分“两洋铁路”建设面临的困难
政局变动与铁路建设政局变动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巴西。新总统特梅尔与前总统罗塞夫属于不同党派,且新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中,当务之急是恢复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控制住,因此以大规模投入建设“两洋铁路”很难取得议会支持。
“两洋铁路”是罗塞夫总统当政时期巴西劳工党重点推行的一项国家战略。年总统大选时,执政联盟主要由劳工党(PT)和民主运动党(PMDB)组成,剩余还有社会秩序共和党(PROS)、民主工党(PDT)等7个政党。反对党则主要包括社会民主党(PSDB)领导的8个政党组成的“改变巴西”联盟和由社会党(PSB)领导其余5个党组成的“联合巴西”两股势力。从年大选的最终结果来看,“两洋铁路”巴西境内沿线7个州虽然执政联盟控制了其中的6个,但劳工党真正胜出的只有阿克里和米纳斯吉拉斯两个州。在年总统弹劾案中,沿线7个州全部支持弹劾总统。罗塞夫被弹劾后,新内阁部长大多来自于特梅尔所属的民主运动党,反对党社会民主党的要员则掌控了外交部等重要部门,劳工党全部退出了内阁。年底,巴西市政选举结果显示,一直积极支持“两洋铁路”建设的劳工党已经丧失了“两洋铁路”沿线所有州的控制权(表1)。经济能力不足再加上总统弹劾案之后的政治分歧,现总统所属党派很难继续坚持劳工党的重点规划。
表1“两洋铁路”巴西沿线州政党控制情况
注:两洋铁路涉及巴西7个州,不包括南马托格罗索州,表内按照规划中的线路由东向西依次排列。如果经过玻利维亚,则取道南马托格罗索州。
资料来源:CongressoNacional;UOL,Mapadaapur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