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研究成果发布

4月27日,《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研究(-)》课题成果(以下简称《研究》)在深圳发布。《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以人员流动为突破口,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多管齐下促进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动,以人才自由流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研究》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家组指导,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进行比较研究。该课题成果于年首次发布,通过构建世界湾区流动评价指标体系,梳理世界四大知名湾区在物资流、人员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现状及特征,并具体测算与分析各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流动指数。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课题组组长王京生在成果发布会上表示,流动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该课题的目的,就是寻找与世界一流湾区之间的差距,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课题组副组长王为理介绍,—年度,世界湾区主要城市要素资源流动综合指数前六位的排名顺序与上年度相同,分别为纽约、东京、香港、圣何塞、旧金山和深圳,今年新加入测算比较的广州排名第七。与上年度相比,东京、香港、深圳的综合得分均有提高,而纽约、圣何塞、旧金山的分数则有所降低。

从单项指标来看,香港的外商投资、航空货物吞吐量、出口依存度、营商环境等四项指标在七个城市中最强;深圳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口依存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份额等指标上拥有绝对优势;广州的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表现最好。

《研究》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强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地位,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与此同时,要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双向投资机制,促进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措施,内外并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

课题组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交流方面具有雄厚基础,但在未来需加强粤港澳三地之间、不同类型创新载体之间的交流协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合作高地,深度接轨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体系。

本次课题研究重点聚焦人才流动。根据《研究》,和纽约、香港、东京、旧金山、圣何塞等湾区城市相比,广州与深圳在人员流动方面的表现不足,位列最后两名。其中,深圳虽然在人员流动数量和结构方面落后其他城市,但作为最年轻的“人才磁力”城市,人口结构红利蕴含的经济增长后劲十足。

课题组建议,要提升开放、包容、机会、便利、生活和自然等人才友好六要素,为观念、文化、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提供空间,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年轻人寻找机会、开创事业的乐土、实现梦想的天堂。

同时,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契机,强化本地人才载体平台的建设,通过打造一批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吸引国际人才聚集。

促进人才流动,还要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用留机制。《研究》提出,未来可通过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优化外籍人才签证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有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课题组认为,未来全球城市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红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释放政策红利,构建面向国际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加强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合作、探索三地政府、事业单位互相招录人才,推动三地专业资格互认等方式,加速区域人才融合发展、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

深圳市决咨委常务副主任高振怀、深圳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副主任孙华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杨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林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出席了当天的成果发布会。

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研究》数据选取翔实准确、问题分析全面客观。课题聚焦人才流动,抓住了湾区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出的建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针对性价值。

猜你想看

扩散!香港将“回港易”计划扩大至内地其他省份!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未来五年广东将做这些事!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来源

人民网深圳频道

作者

王星

责编

陈育柱

编辑

张晨牧

小伙伴

不想错过粤港澳大湾区最新资讯

请将我们设置星标哦

?记得星标★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zyjr/5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