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思N马丁理解美国白人

拉里A·萨莫瓦理查德E·波特编.

《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为一个美国白人意味着什么?白人身份是现实存在吗?它跟种族身份有差别吗?作为白人的感受跟作为德裔美国人或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感受有差别吗?作为白人对我们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影响?我们的白人身份是如何在传播中被表达出来的?

在美国,许多白人目前似乎对人种和种族身份认识不清并存在着忧虑。有人从来没想过自己是白人。有的则认为有种族自豪感似乎是自然的事情,未必只有作为白人才是这样。有人觉得他们是因为有了像赞助性行动和“逆向歧视”之类的问题之后被迫考虑自己的白人身份的。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并研究在白人身份这一概念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我们也考察美国的白人身份如何对传播产生影响,尤其考察这种身份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在我们用来指称自己的称谓和词语中被反映出来的。

·从传播学的视角认识身份

我们先探讨一种认识身份的传播学视角。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都有构成自我概念和进行自我审视的多重身份(比如性别、宗教、种族、人种)。身份是从我们跟各种群体的联系之中产生的,有的是自愿的(如职业和宗教依附身份),有的则是非自愿的(如年龄和家族身份),然后通过与别人的传播得以形成。

传播学者迈克尔·赫克特、玛丽,简·科利尔,和悉尼·里布尔()指出,文化身份在传播过程中被协商、共同创造、强化并受到挑战。有些身份可能更容易被共同创造和协商。比如,作为女性是不是比作为白人显得更容易理解和协商?白人身份如何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之中被协商和受到挑战?

另外,正如科利尔在前文所述,身份是通过规范和称谓表达出来的,而规范和称谓是传播行为和传播术语,它们反映的是我们与群体相联系的各种身份的核心象征或主次地位。在本书中有若干篇文章都讲到像日本人、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等不同群体的核心象征和规范。那么,有没有类似的规范、称谓和核心象征与美国白人身份相一致?

最后,有必要记住,身份是动态的,而且与语境相互联系。我不仅仅是一位女性,一位教授,一位白人,一位德裔美国人。我是所有这一切,而其中的任何一种身份都会依环境或语境而被置于突出地位或受到抑制。比如,当我是交谈中惟一的白人时,或者当我在谈论种族问题的时候,我的白人身份就被突出。在其他情况下,我的教授身份可能更突出些。在我们通过传播来协商、形成和再造身份的时候,我们永远处在一个获得和放弃的过程之中。

以传播学的视角理解白人身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白人人种和白人种族身份之间的差异,白人身份的特征,以及白人是如何形成作为白人的自我意识的。

·人种与种族特征

人种与种族身份有何差异?许多人认为人种指的是物理上的特征,而种族特征则更具有共同文化、信仰及起源的感觉。然而,多数学者现在否定生物论而偏向采取社会学的方法来理解人种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可能存在某种划分人种类别的生理基础,但是对传播以及身份如何被协商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形成类别及赋予类别以意义的方式。那么,反对以生理的方式下定义的道理何在?

首先,人种的类别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和南美之间的对比就很明显。在美国,有两大人种类别(黑人和白人),其差异是非常苛刻的。人们似乎只有一种要么是白人要么不是白人的感觉(比如,“你不像黑人”),而当人们无法判别某个混血人种时就感到很不自在(“你是白人还是黑人?”)。相比之下,巴西和其他南美国家的人则对各种混杂人种的类别都能分得很清楚。

能说明人种类别是社会构成的第二个例子是,人种类别在美国移民史上始终是变化的,其中有些群体在特定时期从一个类别变为另一个类别。在18世纪,英国移民想拼命保住自己的地盘,甚至想挡住其他欧洲人进入这块新大陆。在19世纪,南欧移民越来越多,有人就想把爱尔兰人和犹太人划为非白人,结果人种线绕欧洲画下来,把圈外人(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划为非白人(奥米和怀南特,)。所以,尽管人种的观念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但是更合乎情理的是,讲人种的形成,并把人种看作是在传播中具有读解意义的复合体,而不是某种固定的、具体的、客观的东西。

同时还应该指出,作为社会构成,人种类别是关系概念,它存在于彼此的关系之中。如果没有黑人的类别,还会有白人之谈吗?我们往往只从两极类别,即一白一黑来看美国的人种,这是为什么?如果有人不适合或不愿适合这两种类别,那么他们该如何协商他们的身份?

·限定身份与支配/标准身份

白人人种和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区分限定身份与支配身份之间的差异来加以说明(弗兰肯伯格,;特林,,)。限定身份是指我们所属的那些特定的而非支配的或标准的身份(比如由宗教、性别、种族界定的群体)。对大多数白人来说,与这些群体的关系是清楚的,讲起来也很轻松。作为爱尔兰裔美国人要过圣巴特里克节,阿曼门诺派信徒保持朴素作风、不从时俗。德裔美国人工作至上却不善言谈。这些文化行为是容易确认的。

但是要确认占支配地位的或标准的白人文化却难得多,因为太普遍,所以“拿不准”。人们往往很难看出来是什么习惯或规范把白人连在一起的。比如,我们一般不会把“感恩节”看作是白人的节日。对这一身份“拿不准”的部分原因跟作为白人所具有的支配地位或标准地位有关。

节选自

《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范维式

欢迎合作

投稿

pcsdpk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zyjr/4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