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版的ldquo九寨沟rdquo

一、“十六湖”国家公园概述

克罗地亚位于中欧、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交会处,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克罗地亚与五个国家接壤,包括斯洛文尼亚、波黑、匈牙利、塞尔维亚和黑山,它还与意大利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克罗地亚地质学上具有独特的大面积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约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邻国斯洛文尼亚,也是被喀斯特地貌广泛覆盖的国家。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地亚及其邻区地图(据大英百科全书互联网资料)

普利特维采湖区(PlitviceLakes)国家公园,位于克罗地亚西部山区的峡谷中,是克罗地亚最美的也是最有名的国家公园,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公园总占地面积公顷,其中,森林面积占70%以上。这里湖水具有梦幻般的蓝色,瀑布秀美多姿,自然环境纯净、生态保护良好。

普利特维采国家公园位于克罗地亚中部的喀斯特山区,由于地势南高北低,科拉纳河源头的河水以及附近许多山溪汇集成湖,满溢后顺势下淌,形成大大小小一连串的湖群及瀑布群(张智勇,)。

普利特维采湖泊群近南北向分布,南部地形较高,北部地形较低,两侧为绵延的山岭。湖区周围山峰的海拔高度主要介于-米之间。顺着起伏的山势形成的一连串的湖泊群,被称为“十六湖”,其间还间隔出现了九个瀑布群,以及大小规模不同的上百条瀑布。普利特维采湖区由许多瀑布衔接起来的16个山地湖泊所组成,总长约10公里。从第一湖至第十六湖海拔高差达米。

十六湖国家公园鸟瞰图(据互联网资料)

湖区大致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湖区地形较高、地势开阔,草木丛生,婉约秀美。下湖区则处于峡谷之间,两侧悬崖陡立,气势雄浑。参观过十六湖的中国游客普遍认为,这里就是“欧洲版的九寨沟”或“克罗地亚版的九寨沟”,两者具有非常相似的地貌景观及其美学特点。它们还是姊妹公园。只是九寨沟列入世界遗产的时间较晚(年),才被全世界所认识,景区规模和自然景观,更加巨大和壮美。

二、地质地貌特征

十六湖国家公园与中国九寨沟都是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它们有很多地质地貌方面的相似之处,都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钙华沉积形成很多天然堤坝,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堰塞湖。和九寨沟不同,十六湖是地中海的亚热带地貌景观,九寨沟是青藏高原边缘的地貌景观。喀斯特”这个地貌术语原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便用“喀斯特”一词作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迪纳拉山脉,由于中生代石灰岩地层广泛发育,这里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尤其是半岛的西北部石林,溶洞分布十分广泛。

十六湖国家公园喀斯特地貌图(瀑布、河流)(据互联网资料)

十六湖国家公园喀斯特地貌(瀑布、钙华坝)图(据互联网资料)

十六湖国家公园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湖泊)图片(据互联网资料)

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图(据互联网资料)

三、喀斯特及其水体景观特点

普利特维采湖群具有神奇的颜色和色彩变化特点。在阳光照射下,一池池湖水变幻出色彩各异的韵调,从宝蓝、蔚蓝、湛蓝,再到浅绿,绚丽多彩。一年四季中,湖水色彩都在发生着千变万化。即使每一天,随着太阳升起和降落,湖水颜色也会呈多彩的变化,从早晨浅灰色或蓝色,变成鲜艳天蓝色、蓝绿甚至五彩斑斓,到了傍晚之后,又回归到灰暗色。不同的湖泊之间,颜色也是变化莫测(张德强,)。

瀑布有的落差达七八十米,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有的自身边泄流而下,水如丝缕。瀑布密集之处,宛如水帘围挂半空,又将一池池蓝绿宝石般的湖水串联起来。

十六湖国家公园河流-湖泊-瀑布(钙华坝)图片(据互联网资料)

十六湖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水中因含有许多矿物质与化学元素(钙离子),使湖水出现翠绿的色泽。沿着小溪瀑布和湖岸,可以参观景区,水体清澈,可以清楚看见水中的游鱼和沉没的倒木。水中的树木上,形成钙化沉积,呈现古铜色,树木长久保存,形成石化的树木奇迹,充分展示了正在进行沉淀的地质演化过程。

十六湖国家公园湖泊-瀑布-钙华坝图片(据互联网资料)

十六湖国家公园湖泊-瀑布(钙华坝)图片(据互联网资料)

四、地质形成演化历史

十六湖公园处于迪纳拉山脉喀斯特地区,钙华坝(tufabarriers)和平静的梯田湖(placid,terracedlakes)广泛发育,主要于中生界白云岩和石灰岩强烈溶蚀、搬运和再沉淀的地质作用过程有关。湖区水质过饱和溶解的钙质碳酸氢盐(calciumbicarbonate),是形成钙华坝必不可少的地质形成条件。随着湖水流经钙华坝,发生碳酸盐矿物作用,并附着到钙化表面沉淀,水体中活动的藻类、苔藓细菌等的酸性流体有助于沉淀作用发生。随着地质历史,钙华坝不断生长和演化,形成坝体层层叠叠的纹理,不断改变着湖泊和流水的地貌形态。

五、区域地质背景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迪纳拉山脉地区,处于阿尔卑斯-地中海中、新生代的造山带地区,曾经位于欧洲与亚得里亚陆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盆北支被关闭,形成了造山带以及本区前陆褶皱-冲断带(VanUnen等,)。这个洋盆曾在中三叠世张开,亚得里亚陆块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再亚得里亚陆块上的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地层,曾经是被动陆缘上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随着板块碰撞,亚得里亚海地区成为陆地,碳酸盐岩地层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

中、南欧-北非地区的大地构造区划略图(据互联网资料)

展示阿尔卑斯造山带-地中海盆地的主要构造边界分布特征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迪纳拉山脉地区(前南斯拉夫地区)地质图(VanUnen等,)

克罗地亚地质略图(据IvoJosipaVelic)

本文据(李江海,,《世界地质学》(讲义))修改补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zyjr/3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