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雀斑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210410/8833873.html
北京时间年12月17日20:40,这一历史性时刻,已载入史册。
昨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我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送王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这也是以厦门为主申报成功的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更是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联合申报成功的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而为了这一天,中马两国经过了五年不懈的努力。
年3月21日,中马两国相关人员
在厦门市文化馆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合签署“送王船”申报材料什么是送王船
Tips
送王船属于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年11月15日,厦港第十届送王船文化节
送王船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当地民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
年12月14日,厦门海沧海沧钟山水美宫送王船
届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
年,湖里区钟宅村送王船文化节
送王船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长期以来发挥着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陈列在厦港海洋文化展厅里展示的观赏王船送王船的地理位置和分布范围
送王船于15-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目前,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相关实践也见于中国台湾南部的沿海社区。此外,迁徙到中国沿海其他地区的闽南人后裔,也会在送王船仪式活动期间回到故乡参与当地的相关实践。中国福建厦门市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为集中传承区域。
年11月26日,厦门同安区吕厝社区,共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开幕式暨厦门市同安吕厝华藏庵第届“送王船”文化节颂典仪式。
同安吕厝华藏庵第届“送王船”文化节。大小“王船”在众人们的簇拥蜂抬下,浩荡出游。
送王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送王船的持续性实践唤起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贯穿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理解,而集体行动有助于减缓海难等突发事故给社区民众造成的心理震荡,具有重建社区联系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民众相信“做好事”会得到上天的护佑,而扬正气的价值取向客观上起到了规范社区成员行为方式,强化集体共同调适灾难性记忆的社会功能。相关社区民众通过特定文化空间中的集体仪式活动,促进了社区文化认同和社会和睦。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的理念,也加强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为推动当下多元社会,尤其是移民社区(包括移出和移入)的团结友爱、社会安定、生态文明的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
年,湖里区钟宅村送王船文化节之游王船。村中壮年男性都争着扛“王船”,几百人一起扛着“王船”游境。这中间有的人累了,就换上其他人,一直到终点
送王船承载着相关社区有关自然和宇宙知识,如观察气象、潮汐、洋流、风候、牵星图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也是海上捕捞、养殖和海上贸易等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还融合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当代传承,见证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送王船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所承载的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丰富了当前社区的生活世界,贯穿着有关风险和灾难的持续性反思。在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该遗产项目仍具有增强人们风险防范意识和灾难管理的作用,同时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送王船鼓励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
送王船的跨国度传播和跨文化融合,在人口移徙和海上贸易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密切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了群体之间、社区之间、族群之间的长期互动与和平共处,为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将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有利于提升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文化自信,激发民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社区之间、族际之间、性别之间、代际之间的对话。
年11月14日,海沧新垵村送王船仪式。
送王船作为仪式实践对于中马两国相关社区和群体具有培育社会凝聚力,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将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有助于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展开对话,同时有利于在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让“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发挥“对话之路”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包容性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送王船促进人类创造力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送王船在代际传承中结合地方知识不断再创造,并在与周围生产生活环境的互动中,成为人们传承海洋文化知识体系的多样化当代实践,依然具有应对突发灾难和巩固社区联系的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将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不仅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欣赏。
年11月14日,海沧新垵村送王船仪式。前来观看“烧王船”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远近人士,浪潮般涌到这里,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王船”旁边,形成一个很大的圈送王船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世代传承,其在地化的实践和不断演进,也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将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不仅有利于采取共同行动,分享保护经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也有助于围绕《公约》宗旨和《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展开文化间对话,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
未完待续~
阅读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