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小鹏
上篇中(点此阅读),作者追溯了天主教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与基要派之间的论争、以及为何新教徒对天主教存在片面认知。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世俗化浪潮下,新教和天主教分别作出的自我调适。正是这种“抱团取暖”的精神,才使得天主教与新教的对话成为可能。
01
世俗浪潮下美国新教与天主教的自我调适
在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福音派的出现,基要主义者日渐边缘。相对基要主义封闭的神学体系,福音派的神学立场相对较宽,对不同的信仰也逐渐开始了解、理解,并寻求共存。尤其是年代之后,美国的世俗化加剧,基督教日渐边缘,为寻找生存之道,新教和天主教开始出现报团取暖的情况,这直接改善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著名福音派学者,法兰西斯·薛华(FrancisAugustSchaeffer)对天主教立场的变化,可以视为福音派内部对天主教认知演变的好例子。
薛华早年追随基要主义神学家梅钦(GreshamMachen),先后就读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和信心神学院(FaithTheologicalSeminary)。毕业后在基要主义教会中担任牧师多年。年代初,薛华离开美国,前往瑞士,成立了基督教文化宣教机构——庇护所团契(LAbriFellowship),帮助年轻人拨开文化和时代的迷雾,寻找基督教真理。薛华早年受训于基要主义,一直以走分离路线著称,坚持只与极少数信仰保守的新教徒来往,天主教徒更在他要打入的另册。在他-年代的书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天主教的不信任和批判。[1]
但是在年代后期,面对美国社会日益严重的世俗化浪潮,薛华一改之前的分离路线,他不仅倡导新教不同宗派要联合起来,而且要与天主教,甚至与摩门教共同作战,以反对堕胎合法化带给社会的危机。[]
薛华和他的书,中文译为《前车可鉴》
与此同时,天主教在年代以后,其神学立场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促进了天主教和美国的逐渐融合。
其一,年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召开。这次大会前后耗时三年多,数千位天主教神职人员参加,其会议精神基本上是要让天主教与现代世界相调试。这种革新精神之下,天主教与新教、犹太教开始对话,并尝试互相了解。这种举动,让长期对美国天主教持警惕态度的新教群体改变了传统认知;
第二,天主教逐渐放弃了要求信徒首先忠于梵蒂冈,然后才是其祖国的观念。在19世纪,面对民族主义的兴起,天主教试图以其普遍主义精神对抗强调民族国家至上的理念。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中期,当民族国家成为世界性现象,梵蒂冈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比如,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之后,一直与德国路德宗互相裁定对方为异端,后来德国路德宗与德国民族认同高度结合,这更强化了梵蒂冈的反感。但是梵蒂冈第二次会议之后,天主教与路德宗开始对话,并寻求在神学和政治态度上的和解。天主教的这一调试态度也波及到美国,使得美国天主教逐渐被新教群体接受,并迅速成为一股被认可的道德力量。
与此同时,一些天主教背景的美国政治人物,在处理政治问题时,试图在世俗主义和天主教伦理之间妥协,这也赢得很多美国自由派人士的支持。美国年代之后的自由派思潮虽然强大,但是由于长期的基督教思想的浸润,这些自由派人士虽不认可基督教超自然的一面,但是很多人却欣赏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及其世俗化之后的人道理念。[3]
天主教政治人物的代表就是遇刺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爱德华·肯尼迪(EdwardMooreKennedy)。年,刚满30岁的他担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一直到他年去世,前后任职将近50年,堪称美国政坛的传奇。他从小在浓厚的天主教氛围中成长,但是当他步入政坛之后,他身上的悖论日益凸显。
一方面,在担任参议员期间,他积极介入人权、教育、种族、环境问题,极力推动社会正义。他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