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夕磨牙吮血的欧洲

那一场普奥战争,随着奥地利军队的溃败,哈布斯堡家族的威望再一次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只失去了北方的盟友、南方的威尼斯,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众多民族,饱受压迫的他们在这混乱的时刻,再度走到台前,要求自己应得的权利。

由于多年的君臣之情,匈牙利人尚且愿意服从于哈布斯堡家族;但年的匈牙利革命,奥地利选择了求援于俄国携手镇压,这在匈牙利人之间引发了巨大的不满。当奥地利落败于普鲁士、帝国威望一落千丈之时,匈牙利人的不满情绪总算借机爆发出来了。

与此同时,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也意识到了帝国的摇摇欲坠。为了重拾大国地位,他选择了向匈牙利妥协:批准匈牙利地区的法律,在匈牙利成立王国,而自己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此事发生于年,史称奥匈妥协。

但哈布斯堡家族的这次难得的妥协,也让奥地利帝国就此改组,成为奥匈帝国。这个国家本就有着广阔的土地、发达的工业,以及众多的人口。而现在,这众多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也被大幅缓解。就算不再作为霸权,但仍旧能处于列强之位。

除去这种很稀有的国家组成,奥匈帝国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二元君主制的国家。

二元并非指奥地利、匈牙利这二元,而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过渡形态,虽然有着议会,但君主仍旧掌握很大的权利。

由于失败带来的耻辱,让新成立的奥匈怒火重重。在普法战争之时,他的背刺意愿始终强烈。但当见识到德国击溃法国时,这种怒火便被迅速掩盖起来;面对胜者德国伸出的手,他便毫不犹豫地握了上去——他想要借助昔日兄弟的力量恢复自己的荣光。

彼时的奥匈帝国刚刚改组,匈牙利人的诉求实现也让国内其他民族蠢蠢欲动;东南部的巴尔干,宿敌奥斯曼的触手更大力地伸来;西南部的亚平宁,奥地利在此处的控制力随着意大利的统一而尽丧;东部的俄罗斯,由于昔日的背约而导致了俄罗斯的仇视。四面环敌,此时的奥匈帝国可谓是藤蔓一根,必须要攀附于一个大国才能生存下去。

自东罗马陷落之后,巴尔干就始终是欧亚战事频发地。

而选项只有德法,但法国刚被人锤爆了。所以约瑟夫桑很识时务地放下了仇恨,接受了德国伸出来的手。

至于德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阿尔萨斯-洛林这片地区。在阿尔萨斯-洛林划归德意志之前,南德邦国们始终与法国相连。如果他们起了反心,随时能够与法国结合起来,北上攻击普鲁士。所以在当时看来,这片土地必须要被取得。

而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土地的沦丧,日渐滋长的复仇主义让德法成为了彻骨的仇雠,再无和缓的可能。

阿尔萨斯-洛林,就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说着类似于德语的语言,却从加洛林王朝的时代就浸润于法兰西文化中。数十年的德国统治无法改变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德国人自己也很明白。纵使口头上将他们当作家人,当局却在任何位置插满了秘密警察,时刻提防着任何与法国的串通。

而这就是俾斯麦自称的最大的失误:用一场光荣的胜利,换来了强邻的死仇与不安分的人民。

为了弥补这样的错误,他只得竭力贯彻自己的主张:大陆政策。

顾名思义,将德国的重心放在欧陆上,避免向大国们表现出自己的扩张野心。而更为重要的是:团结所有可能的盟友,以孤立削弱死敌法国;加剧英俄之间的对抗,防止一家独大;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防止自身被孤立。

心脏吧?就装孙子干孬事呗!但这是夹缝中的德国为了生存,不得已采取的上佳之策。

各国之间,最合适的盟友之一便是同样刚获重生的同根兄弟奥匈帝国。最起码,同样严峻的挑战外加同一民族的优势,便注定了这两国的盟约会更为牢靠。

英国长期维持孤立主义,对英国的争取便显得毫无意义。所以此时的德法都看向了俄国;刚推翻了第二帝国的法国是个共和国,而俄国、奥匈以及德国均是君主制。借助保守主义的纽带,三国组成了“三皇同盟”,共同对抗法国这股共和力量。

但别忘了,俄奥本就有着矛盾,这个联邦本身就不够可靠;而当考验袭来,德意志火速放弃了他的盟友,失望的沙俄便退出了这可悲的三皇同盟。数年后,德国再度拉拢俄国入盟;这次的三皇同盟虽然稳定存在,但当约定时间到达之后,沙俄却拒绝了再度签字。德奥只得单独组成军事同盟。

三年后,实力渐渐壮大的意大利也被拉拢进来,组成了三国同盟。但面对着欧洲越发加强的火药味,德国尝试息事宁人。只是,实现目的的方法十分可悲:骑墙头。在英俄矛盾的背景下,一时倒向英国,一时帮助俄国;当诉求一致时,便同时打压那些弱者,比如奥斯曼。

与此同时,关于大陆政策的纷争也从未止息。骑墙头这样的行为,让许多人都为此不齿。而面对着被其他国家渐渐蚕食中的黑暗大陆——非洲,俾斯麦的那种扎根于欧洲的做法同样引起了朝堂上的不满。

以德皇威廉二世为首,他们推行的是“世界政策”,强调德国也要像其他国家一样,在世界各地获取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声称,“凭什么一个国家获取了海洋,一个国家取得了陆地,只有德国眼巴巴地望着天空?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而后,威廉二世加压,俾斯麦被迫辞职。这份无人叫好的大陆政策终于破产,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份世界政策。

年的柏林会议上,包括德国在内的十五个国家参与会议。十五支肮脏的钢笔签下了各自代表的国家,由此宣告欧洲对非洲大肆“合法”掠夺的开始。但海军长期落后的德国,又怎能同英法抗衡,去争得海洋那侧的阳光下的地盘?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当列强们有如宴饮一般,将全世界都放在刀俎之下片片切碎时,一双双血腥的手便开始抢夺自己的那一份。时至二十世纪,他们的收获如下:英国是唯一的日不落,七洲四海,何处都有她的领地;法国仅次于她,就算没拿到澳洲,收获依旧丰厚;西班牙这位昔时日不落正守卫着盘中残羹,而前不久他与葡萄牙都失去了其南美领地;俄国喜好土地,就算卖掉了阿拉斯加,那罪恶的手仍旧向着中亚及中国;意大利虎视利比亚,却在对阿比西尼亚的战事中一再失利;东方危机后的奥斯曼愈加谨慎,死死咬住阿拉伯半岛,双眼依旧看向埃及地区;就连唯一的美洲国家美国,都能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餐盘中抢走几块肥肉——但德国以及奥匈,他们的收获则显得那么稀少:非洲的几片荒地,太平洋的几座岛屿,仅此而已。

高估了自己的力量,所获如此至少,却让自己的扩张野心向世人彻底展现——这便是世界政策的失败之处。英国陡然警觉,开始向法国靠拢,想办法遏制德国的崛起;从全世界吸血的法国也开始磨砺爪牙,期待着日后的再度一战。

此时,您能看到,自诩的“文明人”们,此刻竟像野兽一般磨砺爪牙,誓要将对方撕碎为止。

而这样的恨意从何而来呢?那可多了去了。沙俄的泛斯拉夫主义,英国的光荣孤立,法国的复仇心态,德国的扩张野心,奥匈的复国大志,奥斯曼的霸权梦想......自拿破仑战争以后,这些细小的矛盾时而被封存,时而成为战争;就算偶尔爆发,成为了战争,最终也只是由一纸合约封装,被扔入某个不知名但确实存在的角落。

而一切恩怨的最终引爆,则来自于年萨拉热窝的那七发子弹;那七发融入了不公与仇恨的子弹,在断绝了约瑟夫的后嗣之外,也将为世界带来首次全人类的痛苦。

自拿破仑战争以来的所有冤仇苦恨,一如积蓄经年的火药。只待那枚小小的火星扑来,便会疯狂地炸开来,要将主宰了世界百余年的旧秩序彻底炸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csfz/7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