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训练和平的祈祷课堂教学实录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pf/a_6032495.html

《和平的祈祷》专题

口语训练课

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口语训练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口语表达又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将口语训练和教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挖掘学科内涵的好方法。

陈可人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他以学生为主体,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扮演不同角色,在自由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就体现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口语训练出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有效沟通。

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已于前日发布,这次将文字稿和教学反思一并奉上,供大家参考批评。

点击链接观看教学录像

执教者简介

陈可人,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金陵中学优秀青年教师,金陵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教学实录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其中有两篇小说同学们非常喜欢,一篇是《一个人的遭遇》,另一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里面塑造了几位特点鲜明的人物。今天我做一次口语专题训练,让这些人物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景:二战后十五年(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二战亲历者的回忆”的主题纪念活动,其中有亲历者接受记者采访的记者招待会。索科洛夫、凡尼亚、“我”(为便于采访,暂命名“瓦尔特?穆勒”)、比尔格勒四位小说中的人物坐在主席台上,接受记者们的提问、采访。

关于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是受访者坐成一排,学生们扮演各个不同国家的记者,提问时先自报家门,我是哪一国家的记者,我想请问哪一位先生某一问题,然后被问到的嘉宾开始回答。记者要注意自己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所属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的利益,问话的方式,提问的内容都可能有所不同。一位记者提问的时候,其他记者不能无所事事,而是要仔细聆听,最后把整个记者招待会写成通讯,发回国内。老师客串一下主持人。下面我们正式开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我们以和平的名义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5周年。在那次人类的浩劫中,无数家园被摧毁,无数生命被吞噬。和平来之不易,伤痛历久弥新。亲历战争的幸存者们有很多的感悟与思考想和全世界的人们分享。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接受大家采访的四位嘉宾,他们是来自苏联的索科洛夫先生,来自苏联的凡尼亚先生,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瓦尔特?穆勒先生,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比尔格勒先生。下面有请各国记者自由提问。

(一边介绍嘉宾,一边在大屏幕上投出个人简介,以此帮助学生回忆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生1:我是来自瑞士的记者,我想请问瓦尔特穆勒先生,你当初相信参加战争的正当性,并且为了荣誉而战,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再让你做一次选择,你还会参战吗?

瓦尔特?穆勒: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对参战满腔热血,满怀豪情,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直到我躺医院的病床上,才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这是侵略性的战争。我从小在学校就接受了军事主义教育,在婴儿战的政策中,我是被洗脑的,现在我很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会去宣传,不让我的国家去侵略别的国家。

师:这个记者问得非常好,首先符合自己的身份,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可能更关心的是世界和平。回答的同学也不错,通过自己的惨痛亲身经历来印证侵略的战争是不对的。但是在回答中的军事主义应该改为军国主义。

生2:我是来苏联的记者,也想请问瓦尔特?穆勒先生现在对战争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呢?

瓦尔特?穆勒: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战争是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般战争都是出于掠夺土地、资源等对他人有伤害的行为。和平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两极格局的对立让很多人收到冷战的迫害,我觉得,还是应该大家友好往来。

师:苏联记者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csfz/6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