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研究出了数字。
珠峰,通过数字,我们知道了它的高;赤道,通过数字,我们知道了它的长;拉普拉塔河,通过数字,我们知道了它的宽······
今天,您会看到一组属于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的数字,您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左起:赵子瑜、何海洋、徐国云、张振平今天的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幕后英雄”不是个人,是一个团队。我曾经写过这四位“小哥”很多次,虽同属一个部门,但他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当他们和诵经人“双剑合璧”后,我们有缘众生,才听到了这世间“最美佛音”。他们是录音师何海洋、张振平,修音师赵子瑜、徐国云。最近录制的佛经,这只是冰山一角诵经人辛苦吗?当然!但他们比诵经人“苦上加苦”。诵经人录音结束,工作就暂告段落,可他们还要把自己“关”在那间密不透风的房间内,继续用比原始音频多两三倍、甚至三四倍的时间,将诵经人的的原声,制作成师兄们喜欢听,听了法喜充满的成品有声经典。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是这四位“小哥”已经录制、后期完成的作品量,请大家注意数字后面的单位为“分钟”:制图:临江仙
注:图表所列李罕老师所录知名经典时长仅为保守预估(重录一次,就要重新后期制作一次,具体录了多少,谁都记不清了)。另外,图表仅展示了《阿含部》后期一遍时长,实际上《阿含部》共后期制作4次。
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这四位“小哥”竟被自己的工作量“吓”到了,几个大男人不顾“形象”拥抱在了一起······对于我来说,如果不用计算器,算出一个总共的分钟数,这题已经明显超纲。于是,我求助计算器,算出了一个大致的总数:分钟,约小时。这,仅仅是这四位“小哥”已经完成的量,至于未来还有多少音频等着他们录、等着他们后期,国云特意跑到负责文稿的郭贞师兄那里询问,只见郭贞挥着手说:“哎呀,我现在也不知道,没录的佛经,太多太多啦!以后你们要修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海洋说,看似每天推一些音频时间没多长,可粗略一统计,真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赵子瑜的化验单
工作量太大了!这四位平均年龄在28.75岁的“小哥”,已经不同程度的患上了慢性病。海洋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定期要去“中医推拿”了,“鼠标手”已经伴随他许久。83年生人的张振平原来身材像18岁的男生,现在每日久坐,肚子“越长越着急”。虽然每日吃的很少,但内脏负担加重,根本不会停下脚步。徐国云长期戴耳机修音,刚25岁不到,听力就下降了。那位已在国家相关部门登记、死后愿捐献遗体器官的赵子瑜身体更差,因为没时间运动,饮食不规律,长期吃外卖,这位94年的孩子,全身多处有炎症,别人吃抗生素一天两片,他一顿就两片,上周一到单位把9月份师兄们要听的《佛历》全部做完,才请假休息了几天。同事们纷纷开玩笑说:“就你这身体,谁敢用你的器官”······诚然,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业力不同,得病也不能全怪工作,但每日巨大的工作量,最起码也要负起一半的责任。可以说,师兄们听到每一分钟的有声经典,都是这四位“小哥”,用生命换来的。“小哥”们每天工作就是这样的工作量大这件事,作为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团队录音、修音创始的海洋要“担责”,如果不是他把录音、修音的流程摸索、制定的这么严苛,这四位“小哥”也不会这么辛苦。修音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录音师给老师们录音完,把录制的音频交给后期两位小伙制作。给谁制作要看作品属于什么类型。别看海洋年纪不大,可跟李罕老师学的“识别他人能力”的能力一点不差,他可以清楚的看到哪个作品,该谁来后期。根据作品风格,海洋挑选音乐给国云或者子瑜一起试听,然后确定音乐和人声的比例,进而开始让他们修音。一旦开始修音,繁琐、枯燥、无味的工作就开始了,老师们在录音时候除了原声以外的任何不和谐的声音都要修掉,这就要求修音师一比一的要把每一个原声文件全部听完,一部佛经1个小时,他们就要专心听一个小时,当然,一比一的听是理想状态,实际上,他们要反复听,能保证一遍原声,他们听三遍就很不容易了。等修完人声后,再整体导出音频,最后把制作好的音频交给海洋听最后一遍。此时,海洋和两位修音师的“仇恨模式”开启,凭借灵敏的耳朵,海洋开始挑刺,什么兄弟情、同事情,这时候全忘了,哪怕有一点不对,即便是师兄们听不出来的地方,海洋都要把作品“打”回去,让他们重新修改。过去,两位修音师返工七八遍是常有的事,现在磨合的很好了,基本上一遍就达标。再说海洋负责的录音,海洋说,李老师对自己对作品要求非常高,而且录音时间必须是清早,因为那时候他的嗓音条件非常的好听并且松弛,但是持续时间最多两个小时。因此,导致了一部经文要录制很久,并且,录音中一旦有李老师觉得“不对”的地方,或者没有达到他想要表达的状态、结果,就会重新再录。一上午,来来回回的开始、暂停,体力辛苦是一方面,更折磨人的是,海洋明明觉得已经表达的很好了,可李罕老师却不满意,那种心理的难以形容的纠结,是最熬人的。两个小时后从录音棚出来,海洋一句话也不想再多说,一天的精气所剩无几。不仅仅是录音,海洋还肩负着为李罕老师音频修音、做后期的工作,大家可以试想,录音都那么熬人了,后期时李罕老师还常常参与其中,海洋还能有“好日子”?但海洋是很有善根的年轻人,他很早就认为,李老师对自己音频要求的那么严格,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所以,大家听到的李罕老师,以及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出品的所有音频,才能是“飞机上挂暖壶”——水瓶(平)就是高!这背后是受到了李罕老师敬业的影响,齐心合力的结果。张振平在录音团队的另外一位录音师张振平,负责为胡克老师录音,过程、流程和海洋相似,但他还自愿承担了视频制作的工作,原本胡克老师不录音,时间就是他自己的,可他想不起应该多休息,一直再承担属于他和不属于他的工作。视频制作不比录音轻松,师兄们看到的佛经视频,是张振平还有其他团队师兄,一个字一个字“贴”上去的。相信如果不是和师兄们这样掰开揉碎的详解,很难有人能理解,为何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出品的音频总是感觉很慢,慢的背后,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慢的背后,是对品质的严苛要求,不糊弄自己,不糊弄众生,更不糊弄佛菩萨!当同龄人每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这四位“小哥”,却做着足以被载入史册的事。他们值得被记住
一共已经制作完成了至少分钟音频,请允许他们骄傲一会,因为他们为传播真理、弘扬经典实打实的已作出了这么多贡献。但正像张振平说的那样“我们不执着这些,未来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完成。”他们骄傲,但又能很快的回归于“平凡”,在我记录下他们故事的时候,他们又闷在小屋里继续为众生录音、修音,能够如此快的“回归”,这难道不是他们的修行吗?他们荷担如来家业,是大丈夫,同时又父母眼中的“宝”,就在我快写完他们的故事时,子瑜跑到我这里来说:“哥,你发公号文章时,能选择不推送给我妈妈吗?我不想让父母看到我北漂的这么辛苦,身体现在这么差。”我看着他淡淡的回了一句“不能,无法做到这么精细的推送”,等我再转头面对电脑时,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或许是因为因缘还不成熟吧!或者说众生的福德还不够大吧!包括《阿含部》在内的很多大部头佛经,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向众生进行“展示”。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互联网研发团队,就能利用“云平台”,将这么多年全体“经藏人”的成果,全部呈现给师兄们。成果值得期待!因为它是所有经藏人不忘初心、携手努力的“结晶”······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参与“99公益日活动”,支持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功德无量!福不唐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