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陈佳靖
编辑
黄月
01
《碎片》
[意]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99读书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10
很多读者都是通过“那不勒斯四部曲”认识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年至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曲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探讨了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和深度。在这部《碎片》中,读者将会在费兰特20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中,看到她对自身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其中就包括她在接受书面采访时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看法。“碎片”(frantumaglia)原本是费兰特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这个词也成为了费兰特书写的核心,她说:“碎片是时光的堆积,没有故事或小说中的秩序。碎片是失去带来的感觉。”多年来,费兰特尝试用写作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让真相在纸上浮现,甚至要达到一种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02
《凡人之心》
[英]威廉·博伊德著王一凡译浦睿文化
湖南文艺出版社-10
这是一本由一系列日记构成的小说。在第一篇“日记序言”中,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向读者交代了自己的身份:“我”于一九〇六年出生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八岁那年,由于父亲工作上的调动,“我”随家人迁居至英国伯明翰,直到念完高中。书中所呈现的最早的日记便是从这时开始书写。像所有讲真话的私人日记一样,“我”试图以绝对的坦诚在日记中记录个人史,既不美化自我,也不为了掩饰判断的失误而增减什么。因为“我”相信,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以混乱、对立、随机重复的方式存在的,而一部真实的日记会呈现出更骚乱、更无序的现实,写日记正是为了记录不同自我的集合。
正如《凡人之心》所写,“每个人的人生既平凡也不凡——是这两种类别各自的比例让人生显得有趣或无趣。”在某种意义上,故事中的蒙斯图尔特的确见证了一个不凡的时代。他曾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也曾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当过间谍,在纽约先锋艺术运动兴起时从事艺术品交易。他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命运走向,为我们回望20世纪社会的历史提供了参照。
03
《时间的仆人》
蒯乐昊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0
本书是媒体人蒯乐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单读书系继《把自己作为方法》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蒯乐昊曾任《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先后从事过经济、时政、社会等领域的报道,近年来深耕文化艺术领域。在接受单读采访时她说,写小说是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在职业报道写作中已经不能完全承载了,非虚构写作有一个巨大的真实硬核,一切都必须贴着事实来写,虚构则要自由得多,“非虚构写作像跑步,虚构像飞行。”《时间的仆人》中的十个故事大多围绕普通人生活里的危机展开: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可以说涵盖了婚姻、爱情、生育、家庭、信仰、死亡等等人生重要主题。之所以将小说集命名为“时间的仆人”,是因为蒯乐昊将其看作一本关于时间的书,它讲述的是在生命的有限性面前,人们如何顺从又如何反抗。04
《闺蜜:
女性情谊的历史》
[美]玛丽莲·亚隆/特蕾莎·多诺万·布朗著张宇/邬明晶译思想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9
男人和女人,谁拥有更多的朋友?今天,多数学术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因为很多时候竞争会影响男性之间的关系,阻止他们流露自己的弱点和痛苦,女性相对而言更容易建立深厚、亲密的友谊。然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几乎所有提到友谊的文献都只与男性有关,因为那时女性不是公民,也不是公共领域的参与者。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脆弱”,天生不配拥有最高层次的友谊。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明争暗斗、争风吃醋和缺乏忠贞的标签都被贴在女人身上。就连法国作家蒙田都曾表示:“女性平庸的能力不足以促成这种交流……她们的灵魂似乎无法承受如此紧密而持久的联系所带来的压力。”认为友谊专属于男性,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假设。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女性的友谊曾被忽略,又是为何在今日得到了认可?这本关于女性情谊的书涵盖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涉及中世纪的德国修女、16世纪英国乡村的“长舌妇”、17世纪法国的贵族、早期美国的殖民地女性、工业革命时期的女工、美国西部边疆的拓荒妇女、20世纪的女权主义者,以及21世纪的工薪阶层。作者试图揭示女性友谊与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看到在传统赋予女性的刻板印象之外,女性因互助互爱而生发的力量与智慧。05
《苏联的外宾商店》
[俄罗斯]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著施海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8
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年,苏联启动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就在计划展开的第一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外宾商店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最初,外宾商店仅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并在苏联的港口向外国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但由于资金紧缺,苏联政府一步步向民众敞开外宾商店的大门,允许人们使用沙皇金币、外汇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支付日常所需,这些收取上来的资产则被政府用以偿付巨额的工业化外债。正如本书作者、俄罗斯历史学教授奥索金娜指出的,外宾商店是“自上而下”决定的产物,也是饥荒时期“自下而上”积极倡议的产物。在书中,奥索金娜从外宾商店这一苏联特殊时期的产物入手,揭示了工业化时期苏联的经济运作模式,以及民众在斯大林配给制下的生活状况。06
《雕刻大地:
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林璎著陈晓宇译湖南文艺出版社-08
年,一群越战的幸存老兵组建了一个社团,计划邀请美国最好的建筑师为越战阵亡将士设计纪念碑。最终,时年21岁的林璎以一张极其简洁的设计草图,在众多设计师的多件作品中胜出。这座纪念碑并非以歌颂英雄的高高耸立的姿态建造,而是一面由黑色大理石筑成的长达英尺的墙体,墙从地表向下成V型,上面刻着五万多个阵亡将士的全名。在林璎看来,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的不是战争或政治,而是死亡本身。自此之后,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其代表作包括户外景观项目《河流》系列、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的《女性之桌》等。这本作品集涵盖了林璎迄今为止的50多件作品,包括余幅照片、珍贵草稿和手绘图,并附有多位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策展人撰写的评论文章。近年来,林璎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