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ldquo后现代rdquo揭

当现代主义推崇直线、简洁、方盒子的机械化建筑制度时,一种把建筑当作“人性的容器、感性的艺术”的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这也决定了它的“工业性”或“机器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挑战。它反对平淡、冷漠、过于简单化的国际式风格,认为建筑作为承载人类生活的容器,需要艺术感和人性。

后现代主义在尊重传统文脉的同时,力图冲破规则的桎梏,让建筑从形而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自由的诠释,建筑因此更加生机勃勃。

人性化的设计尺度、细腻的艺术表达、城市肌理与文脉的传承,令后现代建筑摆脱冰冷的机器化样貌,成为能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感性空间,因此也更加融入人类社会了。

何为后现代建筑?

五大风格关键词

后现代建筑从古典建筑、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维也纳分裂派、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德国新艺术运动中自由借鉴。

它往往将惊人的新形式与看似矛盾的经典元素结合起来。后现代建筑常有不对称、复杂性、解构主义、趣味性、装饰性、明亮色彩和折衷主义的特征。

德国建筑师JamesStirling将这种风格描述为“表征与抽象,不朽与非正式,传统与高科技”。

后现代建筑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不对称和倾斜

不对称是后现代运动的标志。不规则的倾斜立柱、墙壁、对比强烈的结构在后现代作品中十分常见。角和线的交错穿插在视觉上给观者造成冲击。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GroningerMuseum)在形状、色彩和材料上丰富多变,演绎了后现代建筑的不对称之美。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从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思想上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影响。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对建筑整体进行破碎化和解体化的外观处理,运用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

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此风格的最佳例证。设计中使用的钛材料随着环境光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色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建筑在日光中的美感都不一样。

弗兰克·盖里-古根海姆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诙谐、趣味、坎普风(Camp)

“坎普风”是“艳俗艺术(gaudyart)”运动的反讽性再生,它是“豪华铺张的、夸张的、装模作样的、戏剧化的、不真实的”。后现代建筑从中汲取灵感,“坎普风”的后现代作品将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推到了新的高度。

特里·法雷尔-TV-AM电视演播中心/图片:RichardBryant手绘:CliveWilkinson

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的海豚酒店(HotelDolphin)凭借诙谐趣味和放纵浮夸而闻名。坎普风建筑师挑战着正统的规则,以新的构架和设计来进行创新。

迪士尼乐园-海豚酒店/图片:来自网络

复杂性

后现代建筑整合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肌理、形状和主题,形成独一无二的复杂性。

弗兰克·盖里的”跳舞的房子(DancingHouse)”是后现代建筑“复杂性”的完美代表,丰富的材料和变幻的线条搭建出一个超脱尘俗的结构。

弗兰克·盖里-跳舞的房子/图片:来自网络

不同元素的冲突对立

与简单几何形状的现代设计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此前所有的风格流派、文化、来自古典建筑的装饰元素中汲取灵感,形成对立与冲突感。

比如美国肯塔基州的Humana大楼,设计师MichaelGraves整合了不同设计思潮,在存续历史的同时,鼓励以前卫的方式进行创新。

MichaelGraves-Humana大楼/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公用建筑,不少私人宅邸也采用了后现代的设计手法。

扎哈·哈迪德生前唯一的住宅作品“首都山住宅”是为俄罗斯商人VladislavDoronin所设计。它位于莫斯科附近barvikha朝北的山坡上,松树和白桦树的高度可达30米,建筑的形状由其自然地形决定,流体几何形状从景观中浮现出来,并部分嵌入山坡中。

扎哈·哈迪德“首都山住宅”/图片:来自网络

芬兰原木住宅生产商“极地生活屋”推出的新一代住宅WaveHouse由芬兰设计师SeppoM?ntyl?设计。它融合了坚固的木结构、玻璃和钢材料。独特的曲线造型灵感来自船和飞机。

芬兰原木住宅WaveHouse/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与儿子Sam联手设计的全新盖里私宅采用了纵横交错的木结构和不规则的外廓设计,屋顶被金属覆盖,在黄昏呈现粉色,充满了盖里的个人风格。

弗兰克·盖里的新住宅/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文脉、城市与人性

后现代大师们的建筑哲学

从罗伯特·文丘里、诺曼·福斯特,到安藤忠雄、阿尔瓦罗·西扎、弗兰克·盖里和扎哈·哈迪德,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建筑师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建筑的造型、功能、技术、符号和社会价值等要素进行了探索和突破。

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少即乏味(Lessisbore)”,向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发起挑战。

在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中,他大胆地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这是一座承认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建筑,它既复杂又简单,既开敞又封闭,既大又小,某些构件在这一层次上是好的在另一层次上不好......”

罗伯特·文丘里-母亲住宅/图片:来自网络

“高技派”建筑的灵魂人物诺曼·福斯特在法国尼姆方形艺术中心、汇丰银行香港总部等作品中,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jtqk/5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