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这是「谷声新童书研究所」
采访世界童书人计划
第78篇推送
听说要采访台湾绘本作家、画家刘旭恭,我首先想到我的朋友抹布大王。
抹布大王写绘本、画绘本,同时有一份和画画完全无关的工作。他是刘旭恭的超级粉丝。
问他为什么,他说:“喜欢刘旭恭老师是因为他真的非常简单,是那种特别难得的简单。
看完他的书,或者听他的讲座,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有种简单的幸福感。而且可能刘旭恭老师也是非科班出身,对我是一种远远的鼓励。”
年台北国际书展上,刘旭恭分享《橘色的马》创作经历
太多非科班出身的绘本创作者,都会从刘旭恭身上汲取力量。因为他走过的轨迹,实在是鼓舞人心。
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毕业,原本做着工程监理的他,每天算钢筋的重量,柱子的粗细,却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图画书11年,终于在33岁那年辞职,决心做个专职的图画书作家。
他很快拿到了信谊幼儿文学奖。可是在颁奖典礼时,主办方把获奖作品一一投影在墙上,“我看别的得奖者作品都很漂亮,我的就是灰扑扑的。那时觉得心快沉下去,蛮灰心的。”
全世界有名的图画书创作者,大概99%都是美术科班出身,只在小学时学过画画的刘旭恭有可能突围吗?
他只是埋头画,每一本书、每一次创作都尝试不同的材料、技法,不停地学习、试验。他说他要做到“心态上的专业”,花很多时间画,花很多时间思考。
然后,他几乎拿遍华语世界的绘本奖项——信谊幼儿文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推荐少年儿童读物奖、《时报》“开卷好书奖”年度推荐童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推荐图画书奖、上海好童书奖……
更难得的是,年、年他的作品两次入选意大利博洛尼亚插画展——这是每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的重头展览,极看重艺术性,相当于世界范围内的专业评委们盖戳认定:画得好。
马上要出版简体中文版的《车票去哪儿了》,就是年刘旭恭在博洛尼亚展出的作品。
如果你将这本书与他早期创作的《请问一下,踩得到底吗?》对比着看,一定会被两件事震动:
一是他的天真、童心、稚趣竟十数年不变;另一件是:他的画技、构图、节奏、表现力如此突飞猛进,与十几年前已天差地别。
有趣的是,《车票去哪儿了》的故事雏形,十几年前就有了。
它关于一群身份、年龄各不相同的乘客,和司机一起,追赶被风吹跑的车票——每张车票上的汽车,都和持有它的乘客有着一模一样的装束,打上了乘客独一无二的烙印,寻找车票的人其实也在寻找自己。
《车票去哪儿》内页,简体版将由海豚传媒引进出版
刘旭恭说:“我们常常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例如成就,金钱和权力等,其实这些追求背后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想要证明自己,为什么想要证明自己呢?因为我们失去了本性,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你找到了自己,明白那些外在的追求都可以放下时,那些失去的又会回来了。”
这不也是他的人生故事吗。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G-谷声新童书研究所余力
L-刘旭恭
创作每本书,都尝试不同的媒材、技法
G-听说《车票去哪儿了?》这本书最初的雏形来自您十几年前绘本课上的作业?那时的故事是怎样的?完成到了什么程度?因为什么样的契机重新创作?
L-这本书是多年前的绘本课作业。
故事是公交车要出发时,车票突然飞走了,于是他们就去追车票,最后终于找到车票了。
那时只完成了一个小草本,也试着用彩色笔画了几张图。
很多年以后,有一间出版社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又开始重新创作。
G-重新捡起十年前的故事、草稿,您的想法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对故事做了怎样的改进?
L-经过这么多年,我累积了经验,想得比较多,比较没以前那么单纯。
故事里原本有乘客们在草地上大便的情节,因为老师觉得不妥,所以后来我删去了。主要的改变是公交车经过的场景,我加入了高山,海边和赛车场,情节也丰富许多。
G-您说之前的创作大多是“文字思维”,先想出故事,再配合图画;《车票去哪儿了?》这本书,却是文字与图像同时构思、一同推进的。可不可以具体谈谈,对图画的构想怎样推进、影响了故事?
L-有一次我偶然间画了两张图,一张是公交车开到高山上,遇到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还有阿弥陀佛;一张是公交车遇到火山爆发,还碰见海龙王和虾兵。
我因为很喜欢这两张图,所以就决定放进故事里,也改变了情节的发展。
G-这本书的颜色很单纯,却又很明亮,在配色上您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选择了蓝色、橙色做主色调?
L-学生问我说是否有想过限制颜色的用法,因此我想试试看可否只使用两种颜色。
蓝色和橘色因为是互补色,所以想要这样尝试,当然也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蓝色。
G-您大学、研究所读的专业都是土木,不是美术科班出身,早期您也说过参加信谊的颁奖礼时,看到自己的图画在投影里出现,会有不自信的感觉,似乎不像美术科班出身创作者的画那么漂亮。可是到《车票去哪儿了?》这本书,您的图画再次入选了非常看重艺术性的博洛尼亚插画展,被世界范围内的专业评委认可。您是怎样通过自我教育和启蒙,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
L-我尽量尝试创作每本书时使用不同的媒材或技法,一方面练习,一方面实验,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同时也对自己了解多一些。
G-现在的您怎样看待画画这件事?您觉得非科班出身的图画书创作者,有些怎样的难点和优势?
L-画画应该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非科班的创作者因为没有受过制式的学习,因此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少,这是他们的优势;不过也因为缺少正规的学习,所以摸索的过程花费的时间会多一些,也会比较辛苦。
G-纵观您的创作,感觉您一直在不断尝试新材料、新技法。《车票去哪儿了?》这本书里,您试验了哪些创作材料和方法?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吗?
L-我使用的是蓝色和橘色的广告颜料,这种颜料鲜艳明亮,有不透明的感觉,我还加入了铅笔,可以制造一些质感。
如果只使用两色,因为颜色少的关系,反而可以专注在线条的表现上,因此构图会比较鲜明,设计感也比较强。
寻找车票的人,也在寻找自己
G-您常说,要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您的书也总是充满童趣。但似乎在童趣的故事背后,总隐含着一些未明说的哲理。《车票去哪儿了?》里,你想表达的“隐含”的东西是什么?
L-我们常常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例如成就,金钱和权力等,其实这些追求背后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想要证明自己,为什么想要证明自己呢?因为我们失去了本性,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你找到了自己,明白那些外在的追求都可以放下时,那些失去的又会回来了。
G-您如何协调艺术表达和思考现实、“社会关怀”的关系?兼顾趣味与意义的窍门是什么?
L-其实我没有办法将那么多的意义放入作品里,我总是开始于小小的观察,灵感或趣味,一边想着可以加点什么,常常我都是想好故事之后,才来思考这故事到底在说些什么。
G-书里有很多小细节,比如每个乘客的车票都是不一样的,票上的巴士图案跟乘客是一样的装扮;比如最后找到车票的那棵小鸟栖息的树,戴着一顶皇冠。这些细节您希望传达些什么?还有哪些细节是您希望读者发现的?
L-车票的图案代表了每一个乘客不同的样貌,他们也同时在找自己。树上的皇冠没特别意义,好看而已。
有一页是大家在草地上午餐,小狗其实是用冠军奖杯在倒水的,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人原来可以过这么简单的生活
G-您小时候对画画的情感是怎样的?那时候对以画画为职业有没有什么幻想?上过什么样的兴趣班?
L-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不过并没有想过以画画为职业,小时候有上过画画课。
G-听说您原本的职业理想是做建筑设计,只因没弄清建筑系与土木工程的区别,误入土木专业?为何特别憧憬做建筑?
L-建筑很有趣的,可以思考空间的配置,对我来说,想象居住在其中的样子就很有乐趣。
G-听说您进入图画书创作的课堂,起初只是因为想学画画,却不想学应付考试的画画技巧?升学型的美术学习与创作型美术学习,教法有什么不同?陈璐茜老师的图画书课堂教了些什么?对您有哪些影响?
L-升学型的美术学习因为考试的目标很明确,所以多在技法的练习。创作型的美术学习则比较注重引导出个人风格,比较像在培养艺术家。
陈璐茜老师的课程大多在聊天,老师会花很多时间讨论作品,我很喜欢这种重视学生个人想法的教学方式。
G-您台大土木研究所毕业,在土木这个行业工作了多久?这份工作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L-我在土木这行业工作了大约五年左右。这份工作并不会给我困扰,除了知道上班是怎么一回事外,偶而也会有小小的乐趣。
G-能谈谈您在台南沙卡学校的经历吗?是什么吸引一个台大毕业的研究生,去那里当校车司机?那段工作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L-我在沙卡学校只有教授绘本与英语课程,其余时间大多闲晃度日,那是一间讲求素食和静坐的学校,我很喜欢那里,一种恬静自适的气氛,非常吸引我。
那段工作让我知道人原来可以过这么简单的生活,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G-是什么吸引您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图画书创作?那段时间里,您是如何平衡画画和工作的矛盾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辞职,转向专职创作图画书?
L-图画书创作最初是兴趣,也因为参加社团需要展览,所以一直持续创作。
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很想赶快下班回家画画,但是有时也会觉得到外面接触人群很不错。
工作几年下来,我渐渐觉得自己对于创作比较有热情,因此还是辞掉工作去创作。
G-这样的选择有没有带来过经济上的压力?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回想,是如何迎来的转机?
L-经济上的压力当然有,最难的就是一开始的时候,那时没有什么机会,因此收入很少,我利用那时去上陈璐茜老师的绘本创作课程,累积了很多故事,也成为日后创作的基础。
我自己不觉得有很明确的转机,就是一直持续创作,慢慢地就比较有机会了。
G-信谊幼儿文学奖、入围博洛尼亚插画展等等这些奖项,对你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吗?第一次去博洛尼亚的感受是怎样的?
L-得到信谊文学奖,帮助我很多,开始会有版税收入,也受到瞩目。
入选波隆那插画展时我有点疑惑,不知道是因为我画得很好才入选,还是因为入选了表示我画得很好?
第一次去波隆那时很震撼,像是一位职业棒球选手第一次去参观美国大联盟的感觉。
刘旭恭的作品在年意大利波隆那插画展展出
G-您曾提到喜欢佐野洋子、荒井良二和约翰·伯明翰,他们在哪些方面启发了你?
L-他们的图画和叙事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带了点神祕的味道,有时候看他们的图,我会想,哇!原来也可以这样画啊!
父母可以处于被动的状态
和孩子一起享受他们的爱好
G-您和自己孩子的日常互动是怎样的?您是个什么样风格的爸爸?
L-我在生活里属于玩伴的角色,会和孩子打棒球,看电影,玩乐高和游戏等。我是个没什么原则的爸爸,大部分很宽松,偶而严格一下,也会和小孩说笑话。
G-在育儿(与孩子互动)过程中是否有很多灵感出现?这些灵感怎样才能转化为创作素材?
L-有时候会有一些灵感,如果很有趣的话,我会想要写下来或画出来。我还买了录音笔,将对小孩说的睡前故事录下来,自己听也觉得好有趣。
G-您多次提到手制书,抽屉里藏着多少没有出版的手制书?它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令您着迷?手制书里有什么跟您正式出版物不一样的表达吗?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最近制作的一本?
L-大约还有二十几本没有出版的书,有一般的故事书,漫画书,拉页书,透明片书和旅行速写书等,还有一些很小的书。
因为它们没有出版品那么完美,有一种手工做的,很纯朴的味道,非常吸引我。
刘旭恭创作的手制书(图片由刘旭恭提供)
我最近在做的一本书是讲两只老鼠的故事,小老鼠是位厨师,他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能环游世界,大老鼠则住在图书馆,他每天在地图上跑来跑去,觉得自己整天都在环游世界。
G-对于自己的孩子,您说过:“不管他们喜欢什么,我都支持。”目前他们的爱好是什么?作为父母怎么做才能真正保护、支持孩子的爱好呢?您小时候,父母对您有这样的支持吗?
L-目前孩子的爱好是打棒球,打电动,玩乐高,变魔术,看电影和玩桌游等。
我觉得父母可以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一定要主动帮孩子安排,听听看孩子想要什么,和孩子一起享受他们的爱好。
G-如果您教孩子画画,会怎么教?
L-我会准备一些纸和笔,和小孩玩画画游戏,或许给一个题目,然后让他们自己画,有时也一起画。
-end-
*以上图片来源刘旭恭、海豚传媒、网络*
作者×余力
比较文学硕士,童书工作者,两个男孩的爸爸。喜欢阅读和讲故事,每周有故事分享会“我爱图画书”,每周有绘本创意写作课堂;“共读好童书”项目阅读导师;喜爱编辑和写作,主理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