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活着与一个人的遭遇的主人

在世界的文坛上,总有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相似性,就像是在不同时空中的一对双生儿一般。就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对奋斗充满着向往,他们崇尚所有的努力。又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与《伤逝》中的子君,她们性格中叛逆的一方是如何的相似。再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雷雨》中的繁漪,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渴望,却又同样被爱情折磨得遍体鳞伤。

而《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与《活着》中的福贵也同样是一对相似的“双生儿”,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似的遭遇,给人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简介

《一个人的遭遇》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人的命运》。它最开始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报》,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在战俘营做苦工,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温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并没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车站看到一名孤儿,于是两人相依为命。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而先锋主义作家余华发表在年的长篇小说《活着》几乎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活着》里,余华用他那近乎“冷漠叙述”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受难史。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主人公们相似的遭遇

这两部作品中的索科洛夫和福贵的遭遇是这样的相似。小说一开始,两位作家都采用了第三人听取故事的方式展开叙述,分别听两位主人公娓娓道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索科洛夫出生于年,参加过红军。在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全都饿死了。后来他来到城里当了钳工,和孤儿院里长大的姑娘伊林娜结了婚。他们育有一子两女,过了十年温馨平凡的生活。

但这时二战爆发,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索科洛夫奉命上了前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负过两次伤,又被俘虏,送往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当他冒险逃回苏联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却已经被德军炸死了。

不久之后,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那军官儿子也牺牲了。他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变得无依无靠。战争终于结束了,最后,索科洛夫收养了一个孤儿,两人一起相依为命。

《一个人的遭遇》电影海报

而《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吃喝嫖赌已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不但将祖产挥霍殆尽,还活活气死了自己的父亲。而正当福贵浪子回头,决定痛改前非之时,母亲病了,为了给母亲求医治病的福贵在进城时被正在到处抓壮丁的国民党军抓走,不得不参与了荒谬而残酷的战争。

终于回家之后,福贵却发现母亲已死,女儿也成了聋哑人。终于团聚的一家人在贫穷、饥饿中相互扶持,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但苦难却并不仅仅止于此,儿子在为县长的妻子献血时失血过多死亡未过多久,女儿产后大出血而死。生病的妻子在挣扎许久之后终于脱离了苦海,女婿却在做工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家里只剩下福贵和小外孙相依为命。可命运的玩笑仍在继续。几年后,小外孙在吃豆子时竟被撑死了。终于一切尘埃落定,最后的最后,只剩老人与一头老黄牛作伴,静静地活着。

两位主人公同样的都有过一个温馨而平凡的家庭,妻子的贤惠忍让,儿女的懂事孝顺,都让他们曾有过一段温暖的岁月。虽然生活或许并不容易,但有家人在,总是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面对未知的生活和艰难的时光。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都经历了几场浩劫。曾经的他们都是风流倜傥的浪荡子,他们一个嗜酒如命,一个吃喝嫖赌,还气死了父亲。后来的他们都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死亡,经历过无助。在战争中他们感受到了残酷和生命的渺小。战争之外的他们,同样,一次次的失去了家人,一点点的失去了家的感觉,一点点的感受着无助和绝望在逼近,最后都只剩自己只身一人,或与孤儿相伴,或与老黄牛同行。

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却有着如此相似的经历。作者在创作时,在战争主题中选择了一个简单的“人”为切入点,并赋予了他们相似的命运,使他们成为了世界文坛上的“双生儿”,为表达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思想而存在着。

主人公们不同的性格

虽然两位主人公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但生活的不同的时空的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受到了不同的人们的影响,让他们有着两个不同的性格。

首先,面对战争,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索科洛夫是一位真正的战士,真正的苏联士兵。他在面对战争时毫无畏惧。索科洛夫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措,但是非常的英勇。当面临着失败,阵地即将失守时,他坚定地冲了过去。当他发现叛徒时,他选择了掐住叛徒的喉咙来说明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当他被出卖,面临死亡之时,仍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怯懦和不舍。他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坦然地面对着。索科洛夫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要积极参与的,只要是个男人,只要是个军人,可以毫无畏惧地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福贵并不如此。福贵的内心是多么的抵触战争。当他被迫加入战争之后,他选择了逃跑。但先后逃跑了七次都未成功。他害怕着死亡,每天都在算计着可能连自己会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而且福贵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战争之中,他只是旁观者,看着大家死的死,伤的伤,感受着艰难,感受着绝望。他在战争中,想的并不是如何奉献自己,而是如何离开,如何回家。

其次,虽然两人都承受着极其类似的痛苦,但在面对苦难时,两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而苦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了。索科洛夫是坚忍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创之后,他家毁人亡。但他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并没有被击垮,而是用生命的余热去温暖另一颗幼小的心灵,他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从此两人相依为命。他们仍然是热血的,都继承了苏联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而福贵却不是这样的。余华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岁月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都在福贵的身上重演着。然而他却没有被命运所击垮。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也宽容着一切。他平静地感受着生活、生命。他内敛而富有力量,在最后独自一人的生活里,他原谅了生活,明白了战争,理解了历史。在这样的宽容面前,绝望,是不存在的。老人最后,平平淡淡地活着。

影视剧中的福贵

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面对痛苦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我们不难发现,不一样的他们却也有着相同的精神,他们一样坚忍,一样有勇气,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生活。

结语

同样主题的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有相似,有不同。作为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双生儿,索科洛夫和福贵却也体现着相同的生活意义,那就是,人是值得活的。

索科洛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充满着个人魅力。不管生活怎样待他,他都从未放弃过生活,也从未放弃过生命。在最后,他并没有失去勇气,而是将自己的一切都传递给了自己收养的孤儿,和他一起,坚定地活下去。而福贵一样,并未放弃。“向死而生”的他在绝望之中找寻着希望,追求着生命的长度。小说结尾描写福贵与他的老黄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在古老的土地上耕作、“对话”,并以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古老而又快乐的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凡俗人生中那种坦然与和平、乐观与自足,蕴涵着宁静而深邃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死亡,超越了绝望,沉淀出一种超然,淡淡的活着。

这样的两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屹立着。告诉了世界,不管生活如何,生命如何,勇敢坚强地活着,就好。只要活着,就不会绝望;只要活着,就会找到希望。人间,是值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zhidongd.com/ddts/8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