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肖邦常被认为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个性”(马克斯·韦伯语);他内向、会把感觉转化到理想的国度、道德非常高尚、感情丰富、具有广泛的感受性,但是又极爱交际、十分机智、并有着贵族的风度。画家泰奥菲尔·克维亚特科夫斯基想到肖邦的正直和无私,曾说他“纯洁得像眼泪”。其他人则强调他个性的异乎寻常的复杂:一方面,他在艺术上决不妥协并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他在价值观上又极为传统,对家庭的依恋、对祖国的怀念向往、还有,如乔治·桑所说,“对天主教教义的遵循。”这种双重的天性让他产生了内心的矛盾,这反映在他的书信之中。这一情况在其他浪漫主义者身上都能看到,算是一种人格分裂,是一种亦梦亦醒的生活。雷沙德·普希贝尔斯基在年发表了一篇研究肖邦思想的评论,根据他的看法,肖邦的生存准则包含着一种孤儿式的忧郁、思念和悲伤焦虑。或许正因为如此,肖邦才使用??al”这个优美的词来描述他的作品里充满着的“感伤的音调”(在波兰语里??al”的词意一般为遗憾、悲痛、忧伤、失落、悔恨、抱怨等——译注)。普希贝尔斯基试图追随李斯特,把这??al”解释为“感伤的辞别”、“内心愤慨的激动”,甚至是“造反性的抗议”。年,在沙皇士兵血腥镇压波兰起义后,这一激烈反抗就在他的所谓“斯图加特日记”中爆发了。肖邦激动地喊出:“上帝,你在吗?你在,还不去复仇?你还能忍受这些莫斯科佬犯的罪行吗?要么....要么你就是个莫斯科佬!”就在那时他决定“去那个另外的世界”,去巴黎。
//
岁月流逝,他逐渐产生了被“永久流放”的感觉,日益感到身处陌生人之中的孤独。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波兰。他只把波兰朋友当成真正的“自己人”。年他给尤里安·丰丹纳写信说:“总不免出些可怕的事,不过最终,等这些都过去了,它还是波兰,美妙、伟大,一句话,波兰。”这种感情使人联想起泽格蒙德·克拉辛斯基在《黎明》里的话语:“我告诉你我很幸福!我的波兰,波兰会崛起。”肖邦没有等到再看见波兰的那一天,于是,他的失望和疏远的感觉加深了。年他在英国时写道:“我的神经累坏了,我正被一种愚蠢的愁思折磨着,而且除了听天由命,不知道……该把自己怎么办……”“我既不会高兴,也不会悲伤;感情上已经超然。我只是麻木地生存着。”他被众多矛盾烦恼着;他内心很清楚,自己被高悬于现实加疾病和对祖国与亲人的梦想之间,被高悬于自己在音乐上的奇思妙想以及如何把握这些奇思妙想、并用完善的形式予以出色表达的困难之间。这些沉重的矛盾成了对肖邦生命的“毒害”。
//
不过,他也有过快乐的时光,那是青年时期的友谊以及成年后和奥古斯特·弗朗霍姆、波利娜·维亚尔多、欧仁·德拉克鲁瓦等人的友谊所带来的。他也梦想过爱情,先是与康斯坦齐娅·格拉特科夫斯卡幼稚和纯精神的感情(她就是肖邦《f小调协奏曲》中小广板乐章灵感的来源);尔后是和马丽娅·沃津斯卡订婚失败后带来的失望与痛苦,肖邦死后发现了一包书信,包装纸上写着“我的苦难”,对此事的注释可谓言简意赅。他崇拜德尔菲娜·波托茨卡女伯爵,把《f小调协奏曲》和《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第64号题献给她,两人之间保持着至死不渝的友谊。最终,肖邦和乔治·桑经历了爱情的完满,他们那九年的私密情谊,多次去诺昂度假和过着暂时的家庭生活,在肖邦的生命和创作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39年之交和乔治·桑及其子女一起住在马略卡岛时,他在信中不仅对岛上的美景大加赞赏(虽然那大自然也让他看到了最坏的一面,叫他尝够了苦头),也谈到了他对个人幸福的感受:“我接近了那最美的东西,我待人接物做得更好了”。
——节选自《波兰的作曲家们及其时代的绘画艺术》//有奖竞猜第一期答案公布《e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1号:浪漫曲,小广板[9′48″]钢琴:彼得·帕莱奇内:伴奏:指挥:耶日·马华沙交响乐团克希谬克*BeArTon公司第一期获奖者:
恭喜以上答对的小伙伴,你们都是肖邦的铁粉,请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