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12.html
太久没有认真写一些文字发推送了,在此要感谢那些默默陪着Pau行走在路上的朋友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不定时营业。
前前后后一共在乌拉圭生活了三年左右,大三交换了大半年,本科毕业之后去读研又呆了大概两年半的时间。
▲PuntadelEste东角
第一次去乌拉圭是大三作为交换生过去的,同行有十多个人,周一到周四每天一起上课,课后有一些作业;学校会组织很多活动,带我们参观博物馆,参加电影节,参加使馆的活动,等等;还有当地小伙伴组织一起出游。有安排好的事情做,也有自己的空闲时间,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时间也过得很快。
注:“小伙伴计划”是奥特大学为了交换生可以更快适应乌拉圭生活制定的,基本都是奥特大学的学生,自愿参加,每个留学生一般有2到4个当地小伙伴。小伙伴大多是喜欢中国文化,想多了解一些亚洲的风俗,或是家里公司需要和中国做贸易之类的;留学生则可以在锻炼西语的同时,快速融入到当地生活当中,哪里好玩,什么好吃,怎么坐车,等等。除了来自中国的学生,也有来自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留学生。
乌拉圭奥特大学
为什么是乌拉圭?
?PorquéUruguay?
乌拉圭到底是怎样一个奇葩的国家
CosasrarasdeUruguay
再去乌拉圭就是毕业后去读研了。
选择去乌拉圭读研的人真的是极少,不去的原因也很多。
距离太远,去一次至少要坐三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至少转机两次,加上候机时间还有时差,到乌拉圭需要将近三天的时间。
乌拉圭的研究生至少读两年,甚至更多,还面临着学历也许不被国内教育部承认的风险。我去读研的时候,还没有了解到乌拉圭奥特大学研究生学历受教育部认证的先例。
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都很少,要和本科学历相关才可以申请。
学费也很贵,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话,比如我就读的专业两年的学费折合人民币八万多,每半年涨一次学费。重点是!我的专业第一年,一个月只有两次课;第二年,一个月一次甚至没有课,按课时计算就非常贵了;但平时需要线上交作业,一次作业可能就是一篇8到10页小论文,第二年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写论文、做调查、搞研究、改论文、和导师讨论论文中度过。毕业论文要求用11号字写80-页,不包含附件。
华人比较少,生活不太方便,物价也比较高。
在乌拉圭吃什么?
乌拉圭有零食?
很多食物买不到,就自己试着做▼
没有模具,就只好做酥皮月饼。
在一家中国超市买到了粽叶和糯米,包了蜜枣和鲜肉两种馅的粽子。
但我为什么后来还是回乌拉圭读研了呢?原因也比较多。
读研的学校就是大三交换时候的学校,和这个学校负责外国学生的老师很熟了,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会很顺利,不需要找中介,自然也没有中介费,一切手续都比较可控。发过几次邮件,加一次线上面试就同意录取了,拿到了邀请函。
由于曾经在奥特大学就读过,根据学校的政策,以往的老学生再次就读可以申请50%的奖学金,也是通过一次邮件就审批完成了。
乌拉圭和中国的关系很好,而且呈越来越好的趋势;新任乌拉圭驻华大使馆的大师和领事刚上任,就来我本科学校拜访了,也因此在那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乌拉圭驻华使馆的领事,她负责签发签证。聊天时我提到要去乌拉圭读研的事情,领事当时就保证说到时会同意我的签证申请,不需要本人去北京大使馆递交材料,邮寄即可。
乌拉圭的签证类型非常简单,三个月短期签证,没有留学或工作之分。入境乌拉圭之后,可以合法工作,享有当地的劳动保障。
之前提到的研究生线下课程很少,现在也变成了优势。再加上课程安排都是在晚上,找一份全职的工作养活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学业+工作一举两得,再加上对乌拉圭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有像家人一样的朋友。
注:需要注意的是,乌拉圭的开学时间和国内相反。也许是南北半球相反的关系?我就读的研究生是每年4中旬开学,想去的在校生要考虑毕业时间。
第一次到乌拉圭是学校老师安排车到机场把我们统一接走,再去的时候还是同一位老师来接我,见到她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很熟悉。
租的房子也是交换时候一开始入住的公寓,提前几个月就已经和房东联系好了。结果到了之后房东才说我预定的那个房间被租给别人了,他还特意找来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他弟弟来解释,说他刚刚才知道房间被他弟弟租给别人了,我猜他弟弟也是心里一万个不乐意来背锅。
我带着两个28寸大行李箱,刚坐了40几个小时的飞机,蓬头垢面,完全不想挣扎,只好入住了杂物间,是当时那个公寓剩下的唯一一个“房间”。那个之前我们在里面开过无数次party的杂物间,地板的缝隙中可能还残留着碰洒的酒、食物残渣、玩游戏掉地上的面粉...它还有一扇很大的连通客厅的滑动门,门锁不上,房间也不隔音;房间里有一张大桌子和三四把椅子,其中一把椅子还是断腿的;房东从其他房间的上下铺拆出来一张单人床放了进去,没有被褥,只有木头床板和一个扔在地上的毯子。
这么感人的一幕我居然找不到照片了。
关于租房子▼
在乌拉圭怎么活
那天晚上,我盖着外套在啥也没有的床板上睡了一觉。
那天是星期日,商店之类的都不开门,换钱的地方也不开门,办手机卡的营业厅更不开门,大街上空无一人。
注:乌拉圭货币是乌拉圭比索。需要在国内兑换好美元,到了乌拉圭之后找cambio兑换乌拉圭比索。
这不是我印象中的乌拉圭,乌拉圭不是热情似火、悠闲惬意、吃喝玩乐的好地方吗?
▲白房子
等收拾好房间之后,新问题就出现了。由于这个房间一直放着废弃的床板、散架的椅子、破烂的沙发之类的杂物,杂物搬走之后虫子就冒出来了。虫子爬得高,跑得快,打不到;樟脑球的味道快把我熏懵了虫子也不走;超市买的杀虫剂没用;杀虫师傅来了好几次灭不掉。虫子要是能躲起来看不到就算了,天天在大白墙上趴着好几只,怎么都处理不掉,这谁受得了。
研究生学习刚开始,就来了一门考试,考试就是写论文。乌拉圭开学时间太早,我到的时候已经结束一门课程了,老师都没见过,直接就考试了。
第一次去上课,才发现上课比写论文更让人痛苦。基本上每门课都是老师先寒暄几句,就给个话题让大家分组讨论。其他人已经一起上过几次课了,互相之间比较熟悉,我第一次参与讨论显得格格不入。
乌拉圭人不是本科毕业就直接读研,他们会先工作积累经验,等到需要提升自己的时候再有针对性的去读研。所以我的研究生同学年纪都比我大很多,年轻的比我大十来岁,年长一些的比我父母年纪还大。我研究生读的教育学,我的同学都已经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了,他们在工作期间就已经读过很多教育家的著作。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某本书,他们都看过,老师就不讲了,直接分组讨论。重点是他们年纪比我大一些,讨论的话题都是几十年前的事儿。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上的是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课,涉及到课堂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比如老师可以用电脑放音乐、放视频啊、用PPT讲课不局限于书本啊、学生上课不带书只带个平板啊、留作业可以线上完成啊之类的,他们觉得和自己读书的时候差别很大,科技的进步真好啊!我心想,我上学的时候就这么先进了啊,你们十几年前的话题我真的很难参与...
这么上课,理论知识都不会,课堂讨论就光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上两三次就考试了,围绕某某话题写一篇论文,我写啥?
读研的时候,我是五月下旬到乌拉圭的。去乌拉圭交换的学弟学妹们五月末回国了,新的一批交换生是八月底才到,正好我刚到的那几个月比较冷清。我的研究生课一个月只有两次,一次三、四个小时,都在晚上。因为大部分读研的人白天都要工作,所以课程都安排在晚上。刚到乌拉圭,研究生课程还没跟上,就还没找工作。周末的时候还能和朋友们聚一下,但工作日就只能在家对着虫子写论文,90%以上的时间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呆着。
以前特喜欢一个人呆着的我,再也呆不下去了。走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群,脑子里想的真的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感谢那些互相陪伴走过一段难熬日子的朋友,尤其是亲爱的Adi.
▲每周约一次的韩餐,谁能想到吃过的最好吃的韩餐是在乌拉圭这个小地方。
大概七月底的时候,开始在一个语言学校教中文,终于有一些其他事情做。
大四的时候参加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面试,也收到了通知,但是汉教志愿者除了汉办安排的工作任务之外,不能做其他事情。读研和汉办只能选一个,我因为要读研,就放弃了汉办的工作。
不过,在语言机构教书之后才知道,汉办志愿者的工作地点也是类似的语言学校,除了工资待遇不一样之外,工作内容是差不多的。那时乌拉圭还没有孔子学院,不过汉教志愿者被分配到哪里都是不一定的。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课堂上。教书本来就是我喜欢的事情,看着学生开开心心的把知识学会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也很有意义。
学生都是自己真心想学中文才来上课的,没有不情愿,都很认真很积极,我上课时也很有动力,师生之间配合的很好。课上的时间过得很快,而且那一刻很纯粹,很简单,只想着如何教好学生这一件事。
从来没有学生说难,都觉得汉字像画画一样很好玩,然后慢慢理解每个字的含义。无论是什么年纪的学生,在学习写字的时候,都像是小朋友。
教外国人中文更让我感觉到汉语的魅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常常让我觉得学生的想法很新奇,原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去理解,一个汉字蕴藏着很深的奥秘。
上课会有生气的时候。因为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去记忆的,比如背单词。过了好几周也没有背下来,我就很着急。上课提问的时候,学生不会,但他们好像知道下一秒我就要生气似的,在我说话之前,就有人先开口了:“老师,你别生气。”我就想,我还没生气呢,你就把我怼回去了,刚想说话,他又来一句:“真的,你别生气,老师你真别生气。”本来想发火,也发不出来了,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虽然那堂课没能狠狠批评他们,之后一堂课大家都把学过的单词背下来了。
不过我觉得当老师还是得严厉点儿,要不然打算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被学生逗笑了,我不要面子的吗?
也有搞笑的时候。有一次刚上课,学生们都在笑,我很好奇。然后有个学生就说她来上课的路上好像踩到了狗粑粑,觉得自己很臭。她旁边的学生就问我caca(shǐ)用中文怎么说。光知道这个名词还不够,这个动作该怎么说呢?讲完一个系列之后,学生觉得这堂课很有味道,非要让我给她拍张照,就有了下图中的这一幕。在周六的早上,讲了20分钟shǐ,学生记笔记还记的津津有味。
还有很纠结的时候。尽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努力程度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有的学生进步很快,而且思维跳跃,常常问到还没学到的单词。如果不回答他,可能会打消他积极性;但也不能每次都回答,因为还有人学过的单词还记不住,看见别人学新的就更着急了,也很难接受自己学的比别人差,就直接不学了。毕竟可以找借口说“我是因为没努力”,而不是“我努力了,但是记不住。”
不是死板的传统课堂,学习汉语也不单单是学习写字,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小班教学,课堂上做一些活动都很好操作,比如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
这个语言学校也会在春节的时候帮忙办一场开放的春节活动,请当地舞龙舞狮的团队表演,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中国文化。
后来有了其他工作,但还继续兼职教中文。学中文的人也都是有本职工作或学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我也是在没有研究生课的晚上和周末教书。无论白天上班多累,周末的早上多不想起床,教课的时候都觉得是一种放松,是很单纯的一段时间。
九月开始在一家公司全职上班,和上学、教中文不冲突。要感谢一位在乌拉圭生活的华人阿姨帮忙介绍了工作。6月其实就面试过了,9月开始去公司了,11月才算正式入职,大公司的流程好繁琐。
可以说是第一份全职工作,想要做好;不喜欢出错也不想挨批评,所以就很紧张。工作的第二个月就生病了,因为心里压力太大,身上起了过敏反应。脸上最严重,红肿脱皮无法见人。
说到看医生,你敢生病吗?
公司除了领导和我,员工都是乌拉圭人。
第一天去公司的时候,早早到了办公室,结果到了九点没有一个人来上班。我自己愣在办公室,一直等到十点半,来了第一个同事。我问他:不是九点上班吗?他说:你多待几天就知道了。
上下班不打卡,领导也不强制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久而久之没有人早于十点半上班了。如果第二天办公室有重要活动,还要特意通知:明天务必早点来。
以前对时间很敏感,如果约定好的时间迟到了,我还会很生气。是经年累月的乌拉圭生活改变了我,如果不是重要的约定,迟到就迟到吧,随意点。
有一次将近十一点,快到公司楼下的时候,碰到一个朋友,问我要去干嘛,我说上班,他说:都快中午了,你才去上班。后来还跟其他朋友开玩笑说,我学到了乌拉圭人的精髓。
我对任何事情都比较认真,性格如此,还总是不经意的皱着眉。不说话的时候,也不爱笑,总觉得没事儿傻乐有点憨憨的感觉。有个同事总尝试和我开玩笑,隔三岔五的问我:1分到10分,你今天给自己打几分?
除了乌拉圭同事,还有很多从国内出差过来的同事。
来出差就会有收差,一开始很不适应,感觉刚认识的朋友马上就要说再见,总是在告别,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终于生活中也多了一些欢乐,和烦恼。虽然偶尔要解决一下煤气点不着了、马桶堵了或是车钥匙掉海里了这种问题,但还是开心的日子多一些。
有喜欢做饭的大厨同事来出差,天天荤素搭配吃大餐。周末一起打球崴了脚,开车来接我去上班。碰到喜欢的电影上映,约着一起看西语字幕英语音轨的大片,散场再讨论听不懂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情节。有新来出差的同事或者给回国同事送行,就聚在一起吃火锅、“大厨”做菜、包饺子、去川菜馆。假装球迷一样去现场看球赛,激动的像个傻子。饭后无聊打牌,打到电影快开场还没过瘾,鸽了电影直接打了通宵的牌。隔一周就去海边呆一下午晒太阳,然后等着看日落。还有隔三岔五的喝酒坦白局和狼人杀局。
也会跟公司一起参加一些活动。
每年的春节、国庆等节日,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馆都会邀请中国的企业参加使馆的庆祝活动。每到这种活动,就不知道该穿什么。穿西装出席的时候,就发现大多女士穿了裙子,穿裙子去的时候又发现大多女士穿了西装,每次都很纠结。如果是男的就好了,西装就OK了。
终于有一次春节穿的旗袍,好像是穿的没问题。
乌拉圭的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有正式工作,享受当地的医疗养老保险。国家规定工资每年必须上涨,会给出上涨的百分比,不能降低工资。13薪,第13个月工资分别在6月和12月分两次发放。工作满一年,除了法定假日外,享受20天带薪年假。年假可以一次或者分两次休完,提前和领导商量好就可以,在休假开始的三天前,工资账户会到账一笔钱,说是怕劳动者休假出去玩没有钱...如果劳动者工作的同事,也在上学读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3-6天左右的考试假,用于准备考试,带薪休假。如果被辞退,公司根据工作年限进行补偿,工作几年,就补偿几个月的工资,补偿金分6次分别在6个月内发放,第一个月发全部补偿金的一半,第二个月发剩下的一半,以此类推。如果在6个月内找到新工作,剩余的补偿金就不再发放。
▲独立广场
位于首都:蒙得维的亚
是在这份工作中感受到 对平民百姓的影响。以前总觉得这种全球形势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慢慢接触的多才感受到某个政策、某个决定对普通人的影响、它所危及的范围、牵连的行业。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就会有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立场,如何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工作之后,偶尔就忘了一开始回乌拉圭是为了读研。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最终的毕业论文服务的,第二年课程中的作业和考试都能够为毕业论文提供帮助。但是越到后面,越不想动笔写。
每到周末就收拾好桌子,找一个阳光明媚的位置,摆好电脑和文件夹,再来一杯果汁,拿起手机给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拍张照,就开始坐在电脑前玩手机,好像拍完照论文就写完了。
还是要感谢那些帮我梳理文章思路、整天对我进行灵魂拷问“今天写论文了吗?”、给我加油打气的朋友们,还有因祸得福的国际形势,让我在磕磕绊绊中完成了毕业论文。
▲马黛茶
感谢所有在孤独时光里陪我走过一段路的朋友们。
第五十七期
Pau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