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程少为 https://m-mip.39.net/nk/mipso_8498647.html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19演出季《唐乔瓦尼》剧照,下同
唐璜的故事源于中世纪的西班牙传说。其原型是出自西班牙著名的古城塞维利亚显赫的贵族家庭——特诺里奥家族的浪荡公子堂·胡安,他不但勾引了城中修道院骑士团长的女儿,且在事件败露之后残忍地杀死了骑士团长。由于堂·胡安家族势力很大,修道院的修士奈何他不得,便设计将堂·胡安引诱到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墓地,就在堂·胡安又恣意侮辱骑士团长的石像时,石像突然复活了,把罪孽深重、不知悔改的堂·胡安拉进了地狱。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估计是那些修士们在替骑士团长报仇后,故意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来掩盖事情的真相。但不管怎么说,唐璜的故事便从此流传开来。
唐璜的故事第一次在戏剧中出现,还得追溯到公元年。当时的西班牙剧作家蒂尔索·德·莫利纳(TirsodeMolina,~)来到了塞维利亚,在他知道了堂·胡安的故事后,写了剧作《塞维利亚的骗子》。在他的作品中,唐璜被描写一个好色的、到处勾引良家妇女、无恶不作的无赖形象。该剧在上演后,迅速在欧洲传播,从此唐璜的形象就被确定了下来,出现了很多以唐璜为原型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如莫里哀的话剧《唐璜》、法国作家梅里美及诗人普希金的小说、英国诗人拜伦的叙事长诗和莫扎特著名的喜歌剧《唐乔瓦尼》(又名《唐璜》)。
大致看来,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唐璜,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一种是莫利纳为代表的谴责派,他们代表着绝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世俗的道德观念,而将唐璜永久地打入地狱,这类观点的作品也包括了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还有一种是介乎宽容和叛逆性反抗之间的唐璜形象。前者的代表是梅里美的小说《炼狱里的灵魂》,他笔下的唐璜在忏悔后得到了宽恕和拯救,后者就是拜伦的诗剧《唐璜》,他将唐璜描写成一个反抗虚伪的社会道德的、翩翩多情公子的形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棍和无赖。在这里拜伦实际上是将唐璜自我化了,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世界观里,唐璜的形象无疑转变成了反抗世俗虚伪道德观念的武器。这与梅里美小说中宽容的寓意如出一辙。
说起莫扎特的歌剧,不能不提他的歌剧脚本作者达·蓬特(LorenzodaPonte,~)。这个天才的意大利浪荡子不但和莫扎特合作写出了《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和《唐乔瓦尼》等举世闻名的歌剧,另外和萨列里(AntonioSalieri,~)等歌剧作曲家都有广泛的合作。达·蓬特是当时维也纳官方的剧场诗人,也是维也纳最好的词作者,这源于他的那种狡黠乐天的冒险家性格,这种性格往往能在世俗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达·蓬特一生写作剧本无数,但只有莫扎特才能使他名垂青史。
达·蓬特于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信仰天主教,这在他身上烙下了教会教育的痕迹,也为他以后选择教士的职业打下了基础。不过,达·蓬特天生是个拈花惹草的浪荡子,教士的身份不过是一件漂亮的外衣。在德雷斯顿期间,他曾勾引过房东的女儿,其行径和唐璜一般无二。为了怕事情败露而惹下大祸,达·蓬特只能出走维也纳。凭着自己巧舌如簧的辩才和诗人玛佐拉的推荐信,这个意大利的浪子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宫廷剧场诗人位置。千万不要以为达·蓬特只是个凭口才混饭吃的庸碌之人,和意大利另一个以无数艳遇出名的冒险家卡萨诺瓦(Gia